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之世界经济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贸易创造效应
【答案】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取消关税,成员国由原来自己生产并消费的高成本、高价格产品,转向购买成员国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一国看,以扩大的贸易取代了本国低效率生产;从同盟整体看,生产从高成本的地方转向低成本的地方,同盟内部的生产要素可以重新配置,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混合跨国并购
【答案】混合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目的在于减少单一行业经营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在世界市场的整体实力。
3. 特里芬两难
【答案】“特里芬两难”是指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两难”。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一国的经济基础上的,以美元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支付货币,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发生美元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发生过剩现象,造成美元泛滥,进而导致美元危机,并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两难”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二、简答题
4. “新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其成因是什么?
【答案】(1)“新经济”的基本特征
“新经济”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①经济知识化,即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増长是以知识为基础的;②经济网络化,是指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使得全球经济活动的时间缩短,空间缩小,频率加快,协同性增强,效益増大;③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经济知识化、网络化的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组合发生了很大变化。
(2)“新经济”的成因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来看,可以将这些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技术革命;②制度创新;③政府干预,美国政府积极而有效的经济调控,对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④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战后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新现象。美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有力的鼓吹者和推动者。它以本国强大的经
济实力为基础,充分利用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促进了经济发展。
5. 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表现。
【答案】(1)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主要有:①科技革命的大发展;②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③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④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2)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表现
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表现在于:①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②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货币流通的全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化;③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増,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増加,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④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⑤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6. 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下列因素:
(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商品竞争能力较强的国家,往往选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竞争能力较弱的国家,则常常选择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因此,发达国家多倡导贸易自由化,发展中国家则推崇贸易保护主义。
(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传统产业(如农业、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现代工业尚未成长起来的国家,为保护传统产业和促进“幼稚工业”的成长,往往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已高度现代化的国家则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3)本国的经济状况
一般说来,一国国内经济出现严重萧条和失业,对外贸易逆差,国际收支赤字,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竞争力下降,其对外贸易政策就会増加保护主义色彩;反之,其对外贸易政策就会増加自由贸易成分。
(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一般说来,那些同进口商品竞争的行业和与之有生产联系的各种力量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推崇者;相反,以出口商品生产部门为中心参与许多国际经济活动的各种经济力量,则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
(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
一般说来,一国往往对那些政治、外交关系友好、经济上不会构成威胁的国家开放国内市场,扩大商品和技术的出口;而对那些政治或经济上的敌对国家则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三、论述题
7. 如何评价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得失?
【答案】(1)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的得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东欧国家经过10多年的转轨,在政治上和制度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们都放弃了社会主义目标,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从整体上看,东欧国家经济转轨取得了重大进展,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形势日益好转。
②所有制结构得到改善
东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通过外部私有化、内部私有化与无偿分配三种方式,改变了所有制结构,成为促进私有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转轨以来,私人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
③对外贸易形势喜人
东欧国家剧变前,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贸易数额有限,而且主要在苏东国家组成的经互国之间进行,与西方国家经济来往很少。这种封闭的贸易环境,与国内经济的市场经济体制相矛盾,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在转轨过程中,东欧各国都取消了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现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化。在贸易体制上,下放贸易权限,取消国家对外贸易的定价权,所有经济单位都可以从事外贸业务。在关税方面,降低进口关税。
④外资引进日益提高
在对外贸易开放的同时,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也在进行。在经济转轨后,东欧国家为了解决资金短缺,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始向外国直接投资开放,纷纷颁布和修订外资企业法,为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提供各种方便,为取消对外资拥有股权比重的限制,允许开办独资企业,放宽投资范围,建立经济特区等。
(2)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的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转轨初期在采取“休克疗法”的国家更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生产下降、恶性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贫富差别扩大等。
②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批企业关闭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员大幅度増加。
东欧国家经过一场社会经济的严重动荡之后,各项改革开始发挥正面作用,从1994年起,大部分东欧国家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摆脱了经济衰退,实现了经济増长。
(3)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的前景
从长远来看,东欧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好。制度转变后新的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和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条件;私人部门的崛起,已经成为东欧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国有部门向私人部门的转移,也是私人部门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将形成一些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将带动经济增长;市场经济文化的普及,人们对于制度转轨承受力的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资源开发也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东欧经济与西欧经济乃至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