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19心理学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纵向研究
【答案】纵向研究是指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依据的研究方法。它与“横断法”相对。纵向追踪的时间可持续几个月、几年乃至几十年,具体做法是间隔一定时间对同一对象或同一团体进行反复观察或测查。观察或测查间隔时间的长短根据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被试特点而定,一般随被试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大间隔时间。纵向研究的优点是符合个体行为发展的本义,由同一对象所得资料,便于解释发展过程中行为改变的因果关系,也能较系统地掌握同一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其缺点是费时费力,难以进行大量研究,且不易查明或控制影响被试的各种条件,当被试的生活条件变化时,不易有效地进行前后比较等。
2. 关键期
【答案】关键期指有机体早期生命中某一短暂阶段内,对来自环境的特定刺激特别容易接受或掌握某一种技能的最佳时期。1937年洛伦兹曾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会追逐它首先看见的活动的有机体,这种现象称为“印刻”。这段时间很短,称为关键期。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关键期,如2〜3岁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与这个时期相联系的能力就会永远丧失。
3.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答案】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的过程。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4. 皮亚杰的类包含实验
【答案】皮亚杰的类包含实验是皮亚杰研究幼儿思维发展的实验。类包含是指一类物体及其子类的数量。原则上,总类中物体的数量必然大于任一子类中物体的数量。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类推理能力,不能同时想到一个子类和整个一类,因此他用一些实验来进行验证。如:他给儿童呈现一束由4朵红花和2朵白花组成的花束,问儿童“红花多还是花多?”“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通常回答:“红花多。”此外,他还认为幼儿不能区分一个物体表面看起来像什么和真的是什么,不能进行因果推理。一些研究者认为,皮亚杰的研究手段过多依靠语言进行呈现问题和推理判断,造成儿童理解问题本身的困难,低估了儿童的思维能力。
二、简答题
5. 在一项研究中,让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条件下自己选择游戏类型。游戏类型分为安静型和运动型,50名幼儿做出的选择如下表。请检验不同性别的幼儿选择游戏方式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
义。
幼儿游戏方式选择的数据表
【答案】因为为小样本,所以采用
(1)建立假设
检验
不同性别的幼儿选择游戏方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性别的幼儿选择游戏方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整理数据并计算
整理数据如下表所示:
值
(3)自由度为df=(2-1)x (2-1)=1, 比较计算得到的值与临界值的大小拒绝因此,不同性别的幼儿选择游戏方式的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6. 你认为应该如何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
【答案】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三个方面。人生观的形成一稳固时期在成年早期。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①树立正确的的人生目标。对人生目标的看法是价值观的核心成分。
②选择正确的人生手段。人生手段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保证,对人生手段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个人所选择的人生道路。
③建立合理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也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价值观的动力特征。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道德观是一个多层式、多维度、多侧面的复杂心理组合体。它既包含个人对道德目标、道德认知、道德手段、道德效果的看法,也包含在更深层次上的一些道德心理成分,如道德动机、道德信念等,还涉及到个人道德价值的取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正确的道德目标、激发正确的道德动机、选择正确的道德手段。
②引导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取向,包括爱国主义的树立、集体主义的树立以及利他主义的树立。
(3)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①树立正确的人际观。人际观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对交往客体及其属性与满足交往主体需要的程度、重要性做出评价的观念系统,它包括对人际交往的动机、目标、手段等的基本态度和看法。
②树立正确的自我观。自我观是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观念系统。它主要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等多个方面组成。
③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审美价值的把握,包括人们从审美角度做出的判断、评价和态度,是人们分辨美丑时所持的基本观念。审美观的形成,受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审美实践等因素的制约。
④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关于幸福目标、幸福动机、幸福手段、幸福标准、幸福效果所持基本态度的观念系统。对幸福的理解第一是事业成功,第二是健康和金钱。
⑤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宗教观是个人对宗教彳目仰、宗教价值、宗教活动等基本宗教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从心理学角度看,个人宗教观的形成受到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灌输与宗教教育、遵从和自居作用、归因和认知失调等。
总而言之,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总结。
7. 什么是测验的信度? 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信度的含义
信度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一致性程度。其实质是对测验控制误差的能力、对测验的结果准确、可靠地传达真值信息能力的量度。理论上定义为对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实方差与实得方差的比率,即式中,代表测量的信度,代表真分数的变异数,代表实得分数的变异数(总变异数)。常用的信度的估计方法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信度和分半信度。不同信度系数的估计方法以不同的假设和前提条件为基础,不能仅以数值来比较其信度的高低。
(2)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
①受试者方面。就单个被试而言,其身心健康状况、动机、注意力、持久力、求胜心、做答态度等会影响测量误差。就团体被试而言,整个团体内部水平的离散程度以及团体的平均水平都会影响测量信度,若团体的平均水平太高或太低,同样会使测验总分的分布变窄,低估测量的真正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