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以德国为代表的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以德国为代表的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又称“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最早出现的社会保障模式,也被称为“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1)以劳动者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2)强调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保险方面的责任,社会保险费用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负担,以劳动者和雇主的社会保险缴费为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支持,即个人和雇主投保,国家资助;

(3)这种模式重视社会保险中权利与义务的密切联系,强化自我保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休现了效率原则;

(4)保险基金在成员间统筹使用,符合大数法则原理,体现了保险互助互济的宗旨。

2. 概述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制度规定。

【答案】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展了以城市为重点、以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开始转变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行企业留利和费改税制度。企业从计划体制下脱离出来走向市场。这样,企业间养老金负担畸轻畸重的矛盾不断暴露出来,企业界要求均衡养老金负担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中国在某些地区和部门开始进行养老金社会统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制度规定如下:

1995年,国家正式决定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1)社会统筹

社会统筹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将一部分上缴资金作统一调配,按统一标准发放。这种方式超出了单位管理的范围。它或者以地域作为统筹范围,或者以行业作为统筹范围,最后过渡到省级的统筹。2000年,中国大部分城镇地区养老保险实现了地市级以上的统筹。

实行社会统筹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共济性,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企业、行业之间的不公平性。同时,社会统筹便于统一管理和运作,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做到统一发放标准,实现对个人的公平。

(2)个人账户

实行个人账户,将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制度建立之初是将投保与企业投保的一部分)记在个人的名下,资金积累到个人账户中。这有利于落实个人的责任,与个人利益挂钩,调动个人投保的积极性,并且便于劳动者在不同体制和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职工工作调动办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转移

手续作了规定:职工在同一统筹地区调动时,转移基本养老关系和个人账户档案; 职工跨统筹地区调动时,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资金。

(3)“统账结合制度”实行的办法

针对每个人的时间状态的不同,“统账结合制度”实行区别对待的办法,也就是“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

①新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新职工一一“新人”

其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资金个人缴纳的8%计入(最初办法是由企业缴纳本人工资的3%,个人缴纳8%计入),经过工作期间的积累和增值,退休后,每月按总积累额的120等分计发(按平均10年的退休余寿)。另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由个人的缴费指数工资和上一年度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平均值为标准、缴费满一年发放1%(最初办法是相当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20%)资金来源于现收现付制,由企业按工资总额的5%缴纳。

②新制度实施前已退休的人员—“老人”

实行老人老办法,继续发养老金,资金来源于现收现付制。

③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一“中人”

除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之外,另加一份根据工龄系数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新制度实施的时间界限是以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为标准。

按新制度规定,职工在退体时从社会统筹中得到的基础养老金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20%,从个人账户中得到的个人养老金预期为工资额的40%左右。总的替代率(退休者养老金水平与其工资水平的比例)相当于60%左右,可以保障晚年基本生活需要。考虑到现阶段中国退休人员迅速增加的情况,国家在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适当缩小个人账户规模,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资金分别核算,分别管理。

3. 确定最低生活标准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确定最低生活标准的方法有这些:

(1)市场菜篮子法

它是根据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确定必不可少的基本需求并按照市场价格来计算这种需求的标准的方法。1978年,美国人率先提出一整套划定贫困标准的具体生活消费指标,包括食品、房租、衣服、家具、交通、卫生保健、水暖电气、税收和文化娱乐,依据市场上这些生活必需品和有关服务项的价位,计算出维持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本需求的开支,从而得出最低生活保障线。在中国,各个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不一,即使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在市区与生活在郊区或郊县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不一,就是因为市场价格与生活要素的差异所致。

(2)恩格尔系数法

它是根据一个家庭用于食物的支出在全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来衡量贫困程度的一种方法,源于恩格尔定律。根据恩格尔定律,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标准是,凡食物支出占到家庭支出59%以上比例的,属于绝对贫困的家庭; 这一比例界于40%~59%之间的,则进入小康生活水平; 这一比例下

降到20%~40%时,家庭生活便上升到富裕行列; 这一比例降到20%以下时,则属于极富裕阶层。在美国,只要家庭开支中有利用于购买食物以果腹的,便被视为贫困家庭和贫民,给予社会救助。它推出的“贫困线”便以此项食物支出的绝对额乘以3,得出最低收入标准。凡是收入等于或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和个人,便有权享受救助。

(3)国际贫困标准法

这是由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一种收入比例法,它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来确定最低标准。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所要求的平均消费价格。这种消费价格是社会的平均水平,是基于最高和最低之间的消费水平。社会救助是以满足最低生活消费为目的的,这种最低消费水平的确定可以一定时期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为依据,向下进行一定比例的调整。一般情况下,最低社会标准相当于社会平均收入的50%w-60%o

(4)生活形态法,也称“剥夺指标法”

它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关贫困家庭生活形态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然后选择出若干“剥夺指标”并据此及被调查者的实际生活状况来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再分析他们被剥夺的需求以及消费和收入来求出最低生活标准。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以当地大多数人的主观判断来确定贫困者的,并以此为基础做进一步的调查确认,于后进行救助。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学术界就有人对326位各界人士进行调查,得出的“贫困生活状态”是:无力为子女上学提供必需的学习用品,过年过节无力送礼,生大病买不起补药,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后立即就业,家中无电话,过年过节开不起舞会,等等。这种方法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以上四种方法各有特色,具体到某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哪一种方法或是兼用几种方法,要根据该国或该地区的基本情况来决定。即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当地政府的财力状况和需要救助对象的范围等因素而定。因此,地域性是确定救助标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救助标准多采用收入比例法,保障水平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多根据基本需求,采用绝对贫困标准,保障水平较低。

4. 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有何区别?

【答案】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起码生活水平的低收人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而社会福利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广义的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改善与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从属概念,是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并列的概念,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子系统。社会求助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都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之下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