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食品质量安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1)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食品数量安全得到保障后,追求食品质量安全也就逐渐成为必然。只有当国家工业化基本实现以后,国家财力增强,才有可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给予有力的支撑。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升。
(2)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多个学科和专业技术的知识。随着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相关农化用品的使用造成农产品污染; 各种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产生了一系列的食品卫生问题。科学技术有助于解决工农业污染问题。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必将逐步解决食品质量安全的一系列难题。
(3)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相适应
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和安全要求不断增强,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要求也越高。
a. 当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时,人们主要关注的是食品的数量安全;
b. 当恩格尔系数在40%~50%时,人们逐步关注食品质量安全;
c. 当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时,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水平要求更高。
2.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是什么? 试比较东西方生态农业的异同。
【答案】(1)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2)东、西方一生态农业的比较
①生态农业的内涵与外延不同
a. 产生基础
西方生态农业是在现代农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效益下降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替代农业模式而产生的; 中国生态农业是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优点,利用生物和自然协调发展起来的农业新模式。
b. 农化产品使用
西方生态农业排斥使用农化产品; 中国生态农业不反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而是强调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高效率地投入,并重视环境生态工程建设,重视农田生态工程与技术以及信息方面的投入,具有中国传统农业中使有机肥投入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特征。
c. 范围
西方生态农业仅仅限于种植业和农场规模; 中国生态农业立足于全部国土,对整个农业系统进行改造。
d. 出发点
西方生态农业从环境和资源保护出发; 中国生态农业从效益出发,己从村级规模向乡、县级规模发展。
②生态农业的模式与追求目标不同
a. 目标多样性
西方生态农业是单一的环境保护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组成简单; 中国生态农业目标多种多样。 b. 应用领域
西方生态农业是仅以作物生产系统结合小规模饲养动物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 中国生态农业提倡多维开发,使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极转化。
c. 目标
西方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是生产无污染的生态食品; 中国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不仅限于产品质量与生态环境保护,还重视产品的产量,并要求与农民脱贫致富目标相结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③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不同
a. 理论基础
西方生态农业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农业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基础。
b. 技术体系
西方生态农业缺乏技术系统:中国生态农业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技术,并重视挖掘传统农业技术。
3. 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答案】(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利、气候、生物等。
自然因素条件优越,就可以同样的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高。 ②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关系、经济形势、生产规模、劳动组织、劳动报酬、劳动态度、劳动者素质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等。
通过经济条件的改善,可以极大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掘人的潜力,提高积累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最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③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主要指科学技术状况、劳动的物质技术装备以及现代管理手段等。技术因素实际上就是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
④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包括人口的增长速度、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速度以及非农部门对农业的影响力等。
(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确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和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农业保护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存在人多地少、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使用机器设备,必须在地区和作业项目上有所选择,力求物化在机器设备中的劳动量低于它所能替代的活劳动量中的必要劳动部分,并使被替代的劳动力也能得到合理安排。
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开展农业基本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可以通过人的劳动进一步改善自然力,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中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必须加强农民的智力开发,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操作技能和技术熟练程度,增加他们运用科技成果的意识和能力。
⑤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实行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虽然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由于家庭经营规模狭小,不可避免地同时存在着某些生产要素的不足和闲置,通过公司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等形式,会提高农业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使不足的生产要素得到补充,闲置的生产要素得到开发利用,从而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4.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有哪些基本特点与决定因素?
【答案】(1)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农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业劳动供给的数量及质量。
①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主要来自农村人口资源。人口资源的状况是由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综合状况决定的。
a.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农业扩大再生产主要是依靠多投入简单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来实现的,农村通过增加家庭人口数增加农业劳动力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推动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