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是一篇以汉魏六朝赋为基本文本的赋学论文。在材料梳理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论文分别从文学源流、文学生产学、哲学、接受学、民俗学、文体学、题材学和意象学等视野对这一时期的赋体文学进行了多维考察。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全文共分9章,25万余字,随文插入各类统计表格14幅。 绪论部分除了陈述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相关学术背景之外,着重阐述了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基本方法。文化阐释、人本立场、文学本位和多维透视是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也是所有论述的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章从源流论的角度来探究汉魏六朝赋体文学,着眼于文化精神之变迁,历时态地考察赋在汉魏六朝期间嬗变的主要规律。首先分别从诗骚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视角对赋的文化精神之源予以探析,认为《诗经》的讽谏传统、楚辞的骚怨精神、纵横家的雄伟气度以及地域、民间、史官、巫觋等文化因子共同融汇成了赋的文化精神之源。接着,从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两方面考察赋在汉魏六朝八百年期间演进的基本轨迹及其文化成因,认为抒情因素日趋强化、个体意识逐渐增强和批判精神日益显露是这一时期赋的文化精神嬗变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从文化生产学的视野来考察汉魏六朝赋。本章在探究赋的生产机制时,着重将那些带有制度性意味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集中论述了献赋、试赋、酬赋、和赋的留存状况、表现形态和文化生成等相关问题。 第三章从接受学视野来考察汉魏六朝赋。文学接受学涉及范围甚广,本章主要选取了在赋体文学发展进程中较为突出的模拟与批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在探讨模拟问题时,本章对赋作群、同题赋等现象予以了分析,并从社会环境和心理动因等方面分析了模拟之风盛行的原因。在论及批评时,本章着重阐述了赋学批评的诗学视阈、功利与审美的矛盾、事类与情义的关系三个主要问题。 第四章从哲学和宗教视野来分析儒释道玄入赋的问题。为了突出重点,文章以时间段分别论述儒道与两汉赋、玄学与魏晋赋、佛教与南朝赋的关系。在探讨完儒道分别给汉代体物、言志两类赋带来的影响之后,本章还描述了玄学给魏晋赋所带来的老庄的哲理命题、逍遥的人生境界和浓郁的思辨色彩。随后,从题材引入、艺术浸染等方面讨论了佛教对南北朝赋的影响。 第五章则主要从民俗学和俗文化的视野来观照。在这一章中,汉魏六朝赋中所蕴藏的节日、婚育、信仰、礼仪和游艺等民俗文化内涵得以发掘;作为雅文化 的对照,文章还分析了俗赋的留存状况及文化内涵。 第六章从文体学视野来研究汉魏六朝赋,着重考察了设论、七体、连珠三种特殊的赋体。对这三种赋体的留存状况,本章进行了颇为细致的普查清点和归类整理,进而以此为基础,描述了这三种特殊赋体演进的基本轨迹,并结合社会政治背景阐发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嬗变。 第七、八两章属于汉魏六朝赋的题材学研究,分别选取艺术赋和都邑赋作为研究对象。这一时期乐舞赋、书法赋和都邑赋的留存情况得到了细致清理。在乐舞赋研究中,不仅分析了其类别,并且描述了它从教化到娱乐、从道德到审美的历时性变革。书法赋对于传承书法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这一点在第七章中得到较为充分的阐释。第八章描述都邑赋与传统城市文化之关联,阐发了其所承载了宇宙观念、伦理内蕴和民俗文化,进而指出了其对于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 第九章从意象学的视野来考察汉魏六朝赋。鸟意象、蝉意象和扇意象是本章选取的三个重点。在归类统计的基础上,文章分别阐释了它们的文化内涵。结合作家的生命体验和具体的时代环境,汉魏六朝赋中鸟意象可分为穷鸟、惑鸟、鸷鸟三类范型。在探讨蝉意象的文化成因时,文章对古代崇蝉的传统习俗、文人的感伤气质和老庄的人生哲理等因素予以了关注。对于扇意象,本章着重阐发的是其中所寄托的宫怨情绪、恋君情结和历史兴衰之感。 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本文结语着重从方法论的高度归结出对赋体文学乃至整个古代文学研究的启示,那就是要坚持文学本位与多维视野的有机结合。总之,在坚守文学本位的前提下,采用多维研究既可以深化我们对汉魏六朝赋的文学解读,又可以从不同途径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