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924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理想类型
【答案】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是韦伯社会学建立因果性、规律性认识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并不是指道德理想,也不是指平均状态。理想类型包含着强调典型行动过程的意思。理想类型的特点表现为:①作为理智上的概念工具,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②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它突出了经验事实中带有共性或规律性的特点。理想类型的建立,对社会学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 失范型自杀
【答案】失范型自杀又称动乱型自杀,主要发生在社会控制瓦解之时,是指由社会规范过于松弛所导致的自杀。规范松弛意味着削弱了对个人欲望的限制,会导致欲望的膨胀,其结果是各种不切实际的欲望发展起来,致使人们处于一种永不满足的基本状态,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行为。
涂尔干认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可以遏制人的欲望,打消不切实际的幻想,提供生活目的和人生意义,使个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大体一致。而社会急剧变化时,原有规范的约束力骤减,社会控制的机制大打折扣,个人欲望和实现愿望的手段不再和谐,挫折感的增加和生活意义的丧失,导致一些人通过自杀以寻求解脱,自杀率随之上升。
3. 理性
【答案】“理性”最根本的特征是以行为的“迂曲”推延报偿的直接获取,换取更长远的满足,在现有手段与未来目的之间建立起符号化的关联,即可以得出某种“理论”或“模式”,并借此指引行动。
4. 脱域机制
【答案】脱域机制即“社会制度的抽离化”,这种抽离化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象征符号,一种是专家系统。象征符号是指一套抽象的中介系统,其典型形态之一是货币,专家系统是指技术职能或职业性的专家评判体系。这种制度抽离化建立了与前现代社会不同的安全与信任系统,但它是建立在人的无知基础上的,因此也带来巨大的风险,形成一系列的现代性的后果。
二、简答题
5. 韦伯宗教社会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答案】(1)韦伯宗教社会学的主要内容
宗教社会学是韦伯社会学的核心部分之一。韦伯关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试图回答这样一系列问题:整个西方合理化进程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仅仅出现于西方世界?它最初受着何种力量的推动?具体来说,宗教社会学的内容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①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部著作开始,韦伯讨论了伴随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而出现的新教伦理,以及后者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和整个西方合理化进程的影响。在这本书中,着重分析了路德教的“天职观”和加尔文教的“命定论”。韦伯指出,在作为新教重要教派的加尔文教的教义内容和宗教实践中,包含了促进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因素,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及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并初步建立起宗教观念与一定的经济伦理、社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②他通过对世界上各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分析对比,说明了上述论题。
(2)评价
①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在整个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它出色地运用了比较方法,这一方法在该项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②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按照社会的经济状况解释一切,把宗教的起源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归结为一定社会的经济状况,是一种错误的经济唯物主义。
③尽管韦伯也认为,如果把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仅仅归结为宗教改革,甚至把资本主义完全说成宗教改革的产物,也是一种“愚蠢的或教条式的论点”。但韦伯直接以马克思作为论战对象,并片面地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等同于经济唯物论,也是明显的。
6. 福柯怎样论述知识类型的变迁?怎样评价其理论意义?
【答案】(1)知识类型的变迁如下:
福柯提出了一个基本范畴——知识型,并概括出四种知识型:
第一种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词与物统一的知识型”;
第二种是17〜18世纪古典时期的“以词的秩序再现物的秩序的知识型”;
第三种是19世纪产生的现代的“以词的秩序表现人对物的关系的知识型”;
第四种是当代的“词的秩序同物的秩序分离的知识型”。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
a. 福柯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追求相似性。福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话语实践中区分出四种相似性:
第一,空间联系的相似性;
第二,关于形象相仿的相似性,这是注重表面形象相像的相似性;
第三,关于类比关系的相似性,即联系密切、可以作类比或类推性描述的相似性;
第四,被称之为“同感”或“共振”的相似性,这个概念可在心理学、生理学和物理学几个层面上理解。福柯称之为最强大的相似性,是在身心关系和心物关系上来论述这种相似性的。
b. 福柯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寻求统一性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词与物的关系上。当时,
人们以为自己建立的各种关于对象的话语,都是各种对象的“记号”。这些记号同对象是完全相符的。这种词与物的相似性关系,实质上是人们在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乃至整个世界统一性的世界观或思维方式。
②古典知识型
第二种知识型是从寻求共同性转入寻求特殊性的古典知识型,这是一种否定相似性、注重把握事物的特征与差异的知识型。
a. 分析方法取代了类比方法
在古典时期,人们用分析方法取代了类比方法。这使人们能够区分不同类别的事物,并且对这些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达到了对不同事物的特殊性和个别性的把握。这种知识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数学、起源学和分类学。
b. 三种分类学话语
福柯还分析了三种分类学话语:自然史话语、财富分析话语和一般语法的话语。
第一,自然史话语最明显地表现了分类学特征。自然史明确地排除了文艺复兴时期夹杂在自然知识中的艺术因素和历史因素,一切话语都被限制在单纯描述自然对象之中。
第二,语法研究具有了突出的地位。语法研究是话语秩序与事物秩序分离的开始,因为正是语法研究使人们从词与物的直接统一性中分离出语言,专注于语言的规则,使语言作为一个可以离开事物而且表现出自身规则的系统。
第三,财富分析使语言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被独立看待的符号系统。货币、符号和语言的联系,不仅说明人们可以在语言分析——语法研究中把话语同事物分析开来,而且由于货币在财富流通中的运用,说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可以把话语同事物分析开来。
③现代知识型
第三种知识型是19世纪开始的现代知识型,它的特点是崇尚历史、关注人性。
福柯认为,现代知识型中呈现的人,既是一个主体的人,又是一个客体的人,是一个在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被理解的人。现代人的二元分裂性是由现代哲学三种二元性思维方式导致的。
a. 福柯指出,人是一个奇怪的经验一一先验二元体。
第一,现代哲学把人看成一定历史条件中存在的具体的人;
第二,现代哲学纷纷认为人是具有先验性的,人没有先于经验过程的理性范畴,故不可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主动地创造世界。
b. 现代哲学的第二种二元论思考是“我思”和“无思”的矛盾关系。
福柯认为,笛卡儿提出的“我思故我在”,明确地肯定了现代人的主观自觉性;人具有无思、未思或无意识的那一面。然而,人具有探察这些未知因素包括自己无意识层面的欲望,人因此而成为“我在故我思”。
c. 现代哲学的第三个二元论思考是关于历史起源的后退与回归的矛盾关系。
现实的经验过程并非起源后的历史的无缺损继续,而是历史不断丧失自身、不断压抑和异化自身的结果,人们只有在缺乏历史或起源的现实中不断地追问那些缺失,才能真正回归那未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