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657行政学原理之公共行政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彼得原理

【答案】彼德原理是指由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德提出的关于官僚制机构内各种官僚疾病的原理。彼得从比比皆是的组织管理者平庸无能的现象中,抽样出数百个典型的案例,并且对这些案例逐一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在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是指“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组织成员都会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

(1)彼得原理的成立需要以下两个条件:

①组织的等级机构中有足够的职位供其成员提升;

②组织成员又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这些提升。

假如组织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么,所有的组织成员就会被提升到他们无力胜任的那一级职位上,并且将一直从事着他们力所不能及的工作。由此,彼得原理的推论就是“最后,组织中的每一个职位都将为一个无力胜仟该职位的人担任。”每一个组织成员都将进入彼得所说的平稳时期,在这一期问,他得到提升的商数为零。

(2)彼得原理实际上揭不了一个最基本的人事行政原则,这就是知人善任、适才适用。具体地说,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和能力、志向和条件,做到才以致用、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我们知道,每个职位都有其要求和条件,行政领导和人事部门应该根据这些条件和要求来选拔人才。一个人的能力、专长只有在与工作职位要求相一致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人事行政必须做到知人善任、适才适用、因事择人。否则,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更会给工作造成损失。

2. 危机

【答案】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危机感的情境。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因此,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景的汇聚。

3. 监督权

【答案】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权利。其是公民参政权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种最具活力的监督,包括公民直接行使的监督权和公民通过自己选举的国家代表机关代表行使的监督权。国家代表机关行使监督权是从宪

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地位出发,对政府行使诸如询问、质问、视察、调查、建议等权力。在某些国家里,议会还拥有批准或任命高级官员的权力。公民直接行使的监督权则是公民的参政权利之一,是一种直接的政治监督权; 主要包括五项内容,即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4. 诺斯悖论

【答案】诺斯悖论是指一种研究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相互矛盾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斯提出来的。诺斯悖论的具体内容是,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没有一个明智政府的积极促进,任何经济增长都是不可能的。然而,国家及政府官员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仍然具有“经济人”本性,也会追求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很有可能导致国家及其代理人与旧制度中的既得利益集团结合在一起,形成对资源的垄断,进而形成对个人财产权利的限制和侵害,造成所有权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进而导致经济的衰落。

5. 处分

【答案】处分是指政府对有违纪行为尚未构成犯罪,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是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国家公务员,依照有关规定给子惩戒的制度。对国家公务员的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6. 行政态度

【答案】行政态度是指公务人员从事行政管理职业过程中履行义务或责任的积极性,即敬业精神,能反映出公务人员对其服务对象的热爱与敬重程度。公务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其管理行为。影响行政态度的三个主要方面是: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公共政策在道德上所具有的模糊性; 特定环境中的各种力量对于公共服务中的道德要求的影响; 各种程序的相互矛盾性。公务人员正确行政态度应该是,承认一般社会成员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而自己的责任在于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将公共利益同社会公众个人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简言之,这种态度就是对公众的情感和为大众服务的责任心,真正能够驱使无私和高尚精神的产生。

7. 分职制

【答案】又称职能制或参与制,指横向划分部门的组织体制。分职制的特征,是将组织一定层级上的职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平行的、不相统属的机关去完成。与分级制相反,分职制所形成的每一个部门,在性质上都是部分的和不完全的,在范围上和领域上却是普通的和完全的。分职制有利于集中技术人才和发挥技术优势,也有利于行政首长将注意力集中到组织的整体谋略方面,但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松弛行政权力,使组织的横向配合与协调发生困难。

8. 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社会非特定主体的利益。作为共同体利益和公众利益,公共利益是一

个与私人利益相对应的范畴,往往被当成一种价值取向、当成一个抽象的或虚幻的概念。以公共利益为本位或是以私人利益为本位,并没有告诉人们公共利益包括哪些内容,其只阐明了利益的指向性。公共利益的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具体内容是:

①公共利益的客观性表现为公共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叠加,也不是个人基于利益关系而产生的共同利益; 不管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公共利益都是客观的,尤其是那些外生于共同体的公共利益。

②公共利益的社会共享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社会性是指公共利益的相对普遍性或非特定性,即公共利益不是特定的、部分人的利益; 共享性既是指“共有性”,也是指“共同受益性”。并且这种受益不一定表现为直接的、明显的“正受益”: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事实上也是对公众利益的潜在威胁。公共利益外在的体现和依托是公共需求。

9. 新制度经济学

【答案】一般认为,罗纳德·科斯1937年27岁时发表的《企业性质》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开端,一般认为,科斯定理包括两部分:第一定理是: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权利的初始界定的重要性并不影响效率,即不管如何界定产权,市场交易都将导致资源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但现实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科斯第二定理是:在正交易费用下,交易权利的初始配置将影响交易效率,由此揭示了界定产权的重要性。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旗帜下的各种流派五花八门、风格迥异。其中,科斯和诺思分别获得了1991年和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都围绕制度进行研究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但是,在理论观点、体系和研究方法上,却彼此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冲突,以至很难整合为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整体。1974年,经威廉姆森命名而广称为新制度经济学。

10.伦纳德·D. 怀特(LeonardD.White )

【答案】伦纳德·D. 怀特是美国行政学家,历史学家,行政学奠基人之一,其撰写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被公认为是第一本公共行政学的教科书,西方学者一般认为此书与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和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相提并论,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科的基本形成。其主要观点有:

①怀特认为公共行政管理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普遍的原则;

②公共行政学不是以法律和司法制度为主体,而是以管理为主体,以政治学为基础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

③行政由艺术转变为一门科学的趋势日益具有重要意义;

④行政己经成为,而且将继续是现代政府的中心问题。

D 怀特还致力于研究招募、解雇、薪金标准化、人员鉴定、晋升、退休等列入改革议事日程的人事问题,使人事行政成为公共行政的要素之一,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共行政学体系。怀特在实践中积极致力改革美国政府的人事管理,在1934年创建初级文官考试方法,对公务人员招聘、解职、工资标准化、考核、晋升、行政道德等问题进行研究,他的众多观点和研究活动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