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723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基础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简述题
1. 从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出发,举例谈谈“第三人效果”和“第一人效果”所起的作用。
【答案】(1)第三人效果
①第三人效果的提出及内容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fect ),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二人效果的作用》中提出。他认为第二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戴维森通过分析二次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些心理战方面的事例,提出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果,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而言,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即第三人。
②第三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现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如在网络游戏传播过程中,受众往往因其对网游爱好和喜爱的程度,忽视了网游本身的暴力因素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受众认为自身所遭受的网游暴力干扰要远小于网游暴力对于其他玩家的影响,而网游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正是利用了此种第三人效果来获取暴利。
(2)“第一人效果”
“第一人效果”是在“第三人效果”研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闻学界研究热点,西方对此研究较多,但是近几年中国学界较少有关与此方面的著作。
①含义
“第一人效果”又被称为“反第三人效果”,它是指当受众接受符合社会期待、能够引起人们正面感情的信息时,倾向于认为此类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人的影响。
②“第一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例如,在调查中发现,某些公益广告会改变人们自觉的行为。关于乘坐地铁电梯时应该“左
行右站”,手扶电梯等,在看过此公益广告的人中,大部分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表现,从而自觉的遵守这一准则。
关于第一人效果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从心理学角度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同时,鉴于研究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目前第一人效果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一步的从理论到现实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究。
2. 简述国家和政府对传播媒介实行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
【答案】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服务的实现。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规定所有制形式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采用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主要取决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传媒本身的性质也对所有制形式的确立产生重要影响。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包括:对传媒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 分配传播资源; 对媒介活动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等。在广播电视领域,由于空中电波频率是一种有限的公共资源,许多国家一般对这种资源的使用实行分配制和特许制,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电波相互干扰而产生的混信,另一方面也是为犷使作为公共资源使用者的广播电视机构向社会和公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此外,由于大众传播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媒介经济活动的规范化管理也是国家和政府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限制或禁止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制度下是不同的,但一般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与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 ②国家安全及国防机密; ③名誉侵权和隐私侵权; ④淫秽和非法出版物; ⑤对公众利益和社会文明风气有害的其他内容。H.H. 弗里德利克曾经归纳了美国各种法律和政令中严格限制或禁止传播的七种内容,包括名誉诽谤、侵犯隐私、淫秽色情、国家和国防机密、虚假广告、世界共产主义宣传、外国人在美国的政治宣传等。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国家和政府的控制并不都是限制性的,积极的指导和扶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历史上,许多国家都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过优惠政策,例如降低印刷品邮费、对某些巫待发展的媒介行业实行免税制或津贴制等。近年来,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政府都对发展传播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
二、论述题
3. 材料《爸爸去哪儿》取得成功,谈谈你对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看法。
【答案】2013年《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的热播,为电视媒体提供了一个个收视率高点和源源不断的广告收入。然而面对这场娱乐盛宴也需要一定的理性思考,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当前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1)原创精神的缺失
观照2013年国内的娱乐真人秀节目,可以看到几乎绝大多数的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版权,
这些节目虽然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人们还是不禁疑惑: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自己原创的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 这样照搬舶来的文化产品会引导中国的媒体文化产业走向何方? 当下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挤压效应”作用下,寻找各种机会抢占市场份额,地方媒体资源的丰富也加剧了各家卫视之间的竞争。然而,仅仅满足于依靠照搬国外节目版权求得生存与发展,显然不可能持久。
(2)价值导向的失控
舆论的形成,往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的引导。媒体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导向作用。真人秀不提供台词,不规定过程和结果,不进行现场调度,一般也尽量减少摆拍,往往是采用多机位、立体式的方式记录参与者的行为,而参与者则可以在规定情景中自由行动、选择和思考。因此,记录他们的这种“自由’夕,就成为真人秀不同于电视剧的魅力所在:真实、自然、随机、开放、难以预测、出人意料。在真人秀节目中,“草根明星”被媒体这个大机器不断地制造,而受众中也不断出现“粉丝”这类过度的媒介消费者。偶像崇拜是一个延续了很多年的社会心理现象,它通过人们对某一人物被夸大了的社会认知的崇拜而产生光环效应,将其言行举止加以神圣化并神秘化。人们认同偶像的价值观、言行举止,也往往模仿偶像。而这种一夜造星的结果将小可避免地给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娱乐媒介产品价值导向的失控必然带来社会价值观的乖离。
(3)市场机制的滞后
目前国内的娱乐真人秀节目存在着简单复制的倾向,或曰“跟风”现象。从电视出现的那天起,电视台之间就相互学习、相互模仿,这也很正常,毕竟优秀的电视节目资源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模仿已经取得成功的节目形态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似乎成为一种典型征候。
(来源:张庆《电视娱乐传播的价值取向分析一一兼评2013年中国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
4. 报业在新媒体环境下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
【答案】(1)报业在新媒体环境下遇到的困境
①新兴媒体对传统报业的挑战
网络媒体为当今世界和中国的传播业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媒体环境,它以不可阻挡之势在传媒市场蔓延拓展开来。传统报业在与新兴媒体的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但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表现出了无法掩饰的缺陷,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相对较差,表现单一,界面不够友好。相对于新兴媒体,在传统的传播条件下,报纸的缺陷是其无法弥补的劣势。
②报业自身的问题
a. 在我国报纸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使命,同时报业本身存在的资源垄断、行政干预、市场要素残缺等多种体制上的弊端,以及报业集团的粗放型产品生产,都为中国报业的良h}发展设置丁障碍。b. 当前都市类报纸不断增多,千篇一律的追求造成了同一地区报纸内容的同质化,丧失了自身的个性,最终引发相对过剩的危机。
(2)报业应对新媒体的方法
①在传统报业基础上发展多媒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