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723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基础考研内部复习题
● 摘要
一、简述题
1. 比较传播学定量研究中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
【答案】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是为了挖掘复杂因果关系所引入的变量。
(1)调节变量
调节变量是一种影响自变量X 对因变量Y 作用强度的变量。调节变量有助于在研究中识别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边界条件。
例如,如果己有研究发现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不一致,其关系时而正向时而负向,时而增强时而减弱,时而存在时而消失,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暗示研究者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潜在的调节变量在起作用。调节变量可以清晰地展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在何时、何种情境下存在怎样的关系。传播学领域,霍夫兰的心理研究(如“两面提不”等)是应用调节变量的典型案例。
(2)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是一种由自变量引起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即自变量(X )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因变量(Y )。引入中介变量的意义在于揭示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原因和作用机制。
(3)二者的异同
①相同点:
a. 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存在往往都不是单一的,可能存在多重调节变量和多重中介变量; b. 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都应用于有关因果关系的研究中。
②不同点:调节变量不直接受到自变量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其属于因变量和自变量之外的外部变量; 而中介变量直接受到自变量的影响,同时对因变量产生影响。
2. 简述问卷法与访问法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谈口问的形式来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而问卷法是其中包括了问题和其他类型的项目、调查研究人员通过它来获取和分析相关的信息、社会调查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力一法。问卷法卞要在抽样调查研究中使用,但同时也可以在实验、实地研究和其他观测方法中使用。
(1)问卷法与访问法的区别
①访问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而问卷法是定量研究方法中的一种。
②访谈法在收集事实资料时并不明确是要得出什么结论,或没有具体假说,当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时,研究者从资料分析中获得结论。所以,访谈法虽然有一定的访谈问题设计,但非常灵活。同时,访谈的具体环境对访谈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也导致了可能每个访谈者被问到的问题会有不同。正因为这样,访谈法收集到的资料不容易进行量化。而且因为访谈的样本常常是很少的,所以访谈法得出的结论不适合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③问卷法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上,根据证明假说的需要有目的的收集事实,以对假说进行证明或证伪。所以其问卷设计的问题是固定的,每个调查者回答的都是相同的问题,且容易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的结论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2)问卷法与访问法的联系
两者都是收集资料的方法,常常被同时使用,可以相互补充,即可以先大范围的用问卷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粗略的研究,然后对其中的个别对象通过访谈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也可以先对小规模的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再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即问卷调查,将研究结论推广到更大范围中去。
二、论述题
3. 评述人际传播的动机。
【答案】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1)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
个人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要保证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须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并据此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变化。因此,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这里的信息是狭义上的,即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情报。在人际传播中,这种信息交流有正式的,例如个人之间的咨询和解答; 也有非正式的,例如聊天、闲谈等等,甚至在争吵当中也可以获得有用的信息。在社会生活中,有关环境变化的大量信息,都是通过非正式的人际交流得到的。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人是社会动物,个人离开了他人、离开了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协作,同样不能生存。社会协作是广泛的,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角色分担,也包括各种活动中的行动协调。世界上没有纯粹属于一个人从事的活动,许多看起来似乎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实际上都是建立在_人以上的多人合作和配合的基础之上的。要谋求与他人合作,须积极进行说明、解释、协商等各种各样的人际传播或沟通活动。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个人要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一个基本前提是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他人,还要让他人也了解自己。所以,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提。对自己评价过高、自信过剩,在很多情况下会遭受挫折; 而对自己评价过低、缺乏自信,也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施展。一个人社会成就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的自我意识的影响,而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传播中形成。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这里包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娱乐伙伴等等。与周围的他人保持融洽的关系,能够使人心情J 渝快,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它能够帮助人们摆脱个人独处所产生的孤独感,
逃避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寻求心理压抑的释放渠道等。
综上所述,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当然,正如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人际传播的动机也是复杂的(甚至会有各种异常动机),决不是仅有以上几种。在这里所归纳的,只是作为健全的、有理性的人际传播的一些基本动机。
4. “使用与满足”理论本身涉及到当代社会的一些紧迫问题,尽管研究立场不同,但经验主义和批判学派的学者都对理解受众与传播媒介的关系问题充满兴趣。
请结合这一理论,分析受众的多重社会属性与“积极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使用与满足”理论
①“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含义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②“使用与满足”研究模式的内容
a. 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b. 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即身边必须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质条件,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人们就会转向其他代替性的满足手段。
第二,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c. 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d. 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e. 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③“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意义
a. 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b. 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c. “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在这个意义上,也有一些学者把它称为一种“适度效果”理论。
④“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
a. “使用与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b. 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