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试论杨绛的翻译风格:以《斐多》为例

关键词:文学风格;翻译风格;杨绛;《斐多》

  摘要



 

中西方对于文学风格的研究起源很早,古典时期的文学风格研究过于抽象和笼统,风格分类主要是印象性术语,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20世纪初以来,伴随语言学的蓬勃发展,文学风格研究有了重大突破。研究开始注重结构分析,语音、语法、语义和修辞等成为了风格研究的对象。该领域的代表人物是Leech,他从语言学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系统的文学风格研究理论。刘宓庆借用了这一理论,发展了一个翻译风格框架。

本文以《斐多》为例,以刘宓庆的翻译风格框架为指导,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的角度研究杨绛的翻译风格。形式标记从音系、语域、句法、篇章和修辞这五个层面标记的分析发现杨绛翻译《斐多》时体现出来的个人风格:使用儿化韵再现原文本的对话风格及谈话参与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善用句末语气词和汉语惯用语体现口语色彩;拆分长难句,明晰意思;适当添加信息,明确隐晦含义;转化或添加修辞方式以辅助理解。非形式标记从表现法、作品的格调、译者的精神气质和目标读者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对译本和译者形成一个整体印象。《斐多》是杨绛九旬之后的一部译作。人生暮年,杨绛对人生的认识更深刻,看淡了人世浮华,专心治学。为把这部影响深远的西方哲学著作介绍给广大的中国读者,她努力把原句中晦涩难懂的句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使更多读者受益。

通过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个角度分析杨绛的翻译风格,本文还发现译者的种种风格服务于两个初衷,即突出苏格拉底在他和门徒的对话中体现出来的温和性情及临死前的平和心态;着力向目标读者传达尽可能明确、清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