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图里的“翻译规范”是描写翻译学的主要内容,他的研究目的不是要制定规范,而是通过分析译入语文化和文本的特点,找出译者所遵循的规范,建立翻译制约因素的完整体系。《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也是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目前对《喜福会》的研究大多是文学研究,少量的翻译研究也集中于规定性研究,对《喜福会》的翻译进行描写性研究的作品很少。
本文利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喜福会》的三个中译本(分别是1990年的于人瑞译本、1992年的田青译本和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程乃珊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寻制约三个译者各个翻译阶段的翻译规范,包括: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研究首先从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译者和出版商的角度着手,探讨影响译者翻译文本选取的预备规范。进而论文又从文本内和文本外两个角度探寻译者所遵循的总的翻译策略,通过对比三个译本中章标题和节标题的翻译,分析译后记及译者自述等总结出译者遵循的初始规范。操作规范又具体细分为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母体规范制约目的语文本整体位置结构与原语文本的一致性;本文通过对译本中增译、省译、重组、合并、拆分现象进行数据统计并做对比分析,总结出译者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母体规范。篇章语言规范关系到译者实际翻译过程所做的决策,即微观的翻译策略。本文从对原语文本中的语言杂合和文化杂合现象的翻译对比分析中总结出篇章语言规范。在各个翻译阶段的对比分析中,本文搜集了大量语料对三个中译本进行描写性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的翻译规范。
通过对三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重构了三个译本在不同翻译阶段所遵循的翻译规范: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和《喜福会》的流行以及出版商的邀请和译者本身构成了影响译者翻译文本选择的因素。于译本和田译本主要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以原语为导向,侧重翻译的充分性;程译本主要采取改写和省略的翻译策略,以目的语为导向,侧重翻译的可接受性。操作规范所制约的具体的翻译行为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印证和加强了初始规范所定的总的翻译策略。由此得出,制约不同翻译阶段的三种翻译规范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最后,本文指出了本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