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方向考生)(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答案】工业布局是工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工业分布的形成与发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是一系列自然、技术、社会经济等多种客观条件综合影响的产物。这些条件的制约是相对的,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条件的地位也会发生变化,使工业布局呈现新的面貌。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大体有以下几类:
(1)自然条件
①地形
地形影响工业的选址,一般厂址都选择在较大面积平坦地形的地区,有利于安排生产活动,取得经济效益。
②气候
气候条件对工业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人们现在可以通过人工办法控制湿度来改变局部气候。 ③水文条件
水文条件主要是排水的问题,排水条件好有利于工厂的分布。
(2)资源条件
工业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都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各种原料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对工业企业选择区位有很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
②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
③消耗能量多的企业
④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
⑤产品需要保鲜的企业
(3)能源条件
工业化的早期能源对工业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随着铁路的出现和航运的发展,能源对工业分布的影响减弱。
(4)市场条件
商品的特点决定了商品生产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工业在布局时要高度重视对市场的研究。
(5)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也是产品增值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在选择区位时十分重视劳动力条件,包括劳动力供应数量、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的技术状况等条件。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从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到工业生产扩散,人们看到工业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着显著作用。但是同时,工业发展日益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将一些工业产品的某些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 简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答案】(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
①初期发展阶段
从1952年到1960年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经济大发展,城市和建制镇获得快速发展。 ②1961~1977年
,的影响,经济情况处于下降、缓慢发展和停滞阶段,对城市由于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
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城市数不增反减。
③1978~1998年
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城市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
(3)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特点
①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关系较大。其中1961~1977年是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下降、恢复、缓慢增长阶段,城市化进程为下降和缓慢发展阶段。
②从城市人口增长情况看,非农业人口在三个阶段都在增加。
③我国城市化道路与国家政策关系密切。例如,我国长期限制大城市发展,虽然大城市数目增加了,但是在城市人口总数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在小城市方面,由于政策上的支持,数目增加很快。
④内地与边疆地区城市有所发展。我国注意国家安全,工业转向内地,60年代中期和70年
,因而使内地与边疆地区城市有所发展。 代前期,重点发展“三线地区”
⑤沿海地区与边境口岸城市随对外开放而获得新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外经济往来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新的城市,也使原来的城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当代中国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更快,目前己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①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与其他国家盲目无限制地发展城市不同,中国的城市化是有步骤逐渐发展的,且速度在加快。
②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自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长期被掩盖起来的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显现。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在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消化吸收剩余劳动力。另一
方面,放松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限制,乡村城市化开始。
③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目前,我国一方面己拥有一批巨型城市和超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武汉、重庆、沈阳、南京、西安等,同时还出现了城市群,如环渤海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并将出现城市连绵区; 另一方面,众多的小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遍布全国各地,从而构成一个规模等级结构合理、布局集中分散有致、职能分工合作的国家城市体系。
④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我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除几个直辖市和港澳以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多位于东北、东南沿海省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省区从西南向中部地区延伸。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是自然、政治、经济等因素在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
3. 文化的概念和旅游地文化
【答案】(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社会现象。
(2)旅游地文化旅游地文化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复合文化形态,是旅游业发展的灵
4. 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答案】(1)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一般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及思想道德素质。
(2)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生产方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因素,教育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中心环节,优生是改善人口遗传素质的重要因素。教育在增长智慧、增强创造力和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生学是关于改良人的遗传素质,产生优秀后代的科学,对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②人口素质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生产力的发展对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刺激和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为人口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③提高人口素质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人口素质的提高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此外,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二、论述题
5. 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的原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