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畅销书《荆棘鸟》曾译本个案分析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畅销书,《荆棘鸟》,;曾胡

  摘要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领域出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引起了翻译界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兴趣。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翻译界意识到翻译活动已经摆脱了以“作者”、“文本”或“译者”为中心的单一模式,翻译活动涉及的各要素之间以参与者的态度,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互动,它们之间形成了平等的主体间对话关系,通过对话和交流保证了翻译过程的顺利进行。近年来,畅销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以其独有的特征成为出版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文化间的交流与共通也促进了畅销书翻译的兴盛。由于畅销书具有的经济和文化双重责任,主体间性理论在畅销书的翻译过程中体现尤为显著。本论文将译者看作翻译过程中的关键主体,对译者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与原文作者、原文本、读者和出版商等主体的对话与交流进行了分析,并选取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小说《荆棘鸟》的曾译本为研究个案,探讨了曾胡在翻译这部畅销全球的小说时如何兼顾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其他各主体的介入,重点介绍了原作者的生平背景、原作的市场价值和全球影响力、意向读者的反应评论以及译本在出版过程中的坎坷。通过对畅销书的特征分析,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文学类型的翻译过程中,主体间性理论发挥的重要作用。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的概念,追溯了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理论的哲学渊源,并回顾了其在翻译界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论述了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重点探讨了译者与原作者、原作文本、意向读者和出版商之间的主体对话关系。第三部分以畅销书《荆棘鸟》为个案研究对象,重点针对原著及曾译本的影响力进行阐述,并分析了曾译《荆》过程中主体间性的体现。第四部分对畅销书这一文学类型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就其特殊性与翻译的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畅销书因其具有文学与经济的双重重要性,在翻译过程中更需关注各主体间的协调与平衡。第五部分是对论文内容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研究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的重要意义及本文研究工作存在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