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718政治学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体系

【答案】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① 社会政治组织,它是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

②政治制度,它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其运行规则。

2. 政治权力

【答案】政治权力是指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的特性包括:

①主体利益性。社会关系在现实形态上体现为人们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因此,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权力的性质必然现实地表现为该权力主体的利益性。

②强制约束性。政治权力即强制约束力,因此,强制约束性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 ③专属排他险。在既定的范围和层次上,政治权力具有专属性。

④扩张延展性。政治权力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政治权力,也是与其他实际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中的政治权力,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力量相互作用的发展,政治权力内在地具有扩张延展性。政治权力一经形成,就会成为支配性的能动力量,在其内在的扩展性驱使下,政治权力自发地趋向扩展。因此,为了使政治权力按照公共利益的要求运行,必须对其进行制约。

3. 政治文明

【答案】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况和发展程度的标志,它是与政治蒙昧和政治野蛮相对立的范畴。

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文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是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基本方略的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可分为政治民主化、政治公开化、政治法制化、政治科学化、政治高效化、政治清廉化六个层面。

4. 政教分离

【答案】政教分离是指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采用的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模式。它要求取消国教,所有的宗教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教会与国家政权相分离,宗教不得干预国家的政治生活。但真正的政教分离只是法律上的概念,在资本主义国家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宗教的痕迹,

在宗教中一也可以看到政治的影子。

5. 法西斯国家

【答案】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法西斯统治的出现,是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用国会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旧方法来实行统治,因而不得不在对内政策上采用恐怖的管理方法的表现,是由于资产阶级再也不能在和平的对外政策的基础上找到摆脱现状的出路,因而不得不采用战争政策的表现。如20世纪20, 30年代的德国、意大利、日本等。

法西斯国家的特征:

①法西斯国家的形成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育不充分,独裁专制统治体制在不同程度保留,垄断资产阶级与封建主残余政治军事势力相结合,因此具有顺利采用独裁专制体制所需的天然的土壤;

②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法西斯国家以“种族优越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等作为政治统治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特征,宣扬“生存空间”理论;

③经济生活: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军事化;

④政治生活:实行法西斯的寡头统治;

⑤对外关系:奉行疯狂的对外扩一张和侵略政策,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二、简答题

6. 国际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经历了哪三个重要阶段

【答案】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国际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分别是:

(1)国际政治格局的初步形成

随着从17-19世纪西力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政治格局。

(2)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19世纪末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帝国主义政策,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全球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帝国主义统治和掠夺世界的政治格局。

这一时期的世界主要矛盾,是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剥削和压迫,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掠夺、反剥削和反压迫的斗争之间的矛盾。国际政治中的基本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的力量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反抗和斗争力量。

①一战前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帝国主义国家分裂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使得国际政治格局在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立之外,又增加了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对抗的新内容,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解放的力量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构成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力量。。社会主义国家、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的对立和斗争,是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

②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战争严重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 使社会主义阵营得以形成和发展; 美国和苏联成为国际政治中的超级大国。

③南北矛盾

7. 政治领导与政治决策

【答案】政治领导是指,政府、政党、政治集团以及政治领袖等政治管理主体运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管理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实现与政治统治相关的原则和力向的过程。政治领导在政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形式上表现为政治领导人的活动。从政治领导行为的角度讲,政治管理可以被看作是国家政权对社会公众政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的权威指导过程。

政治决策是指政府或政党等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指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抉择的过程。政治决策具有如下特征:它是对公共政治生活所作的抉择,涉及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公共性),它的行为主体是国家政权组织及与其相关的个人和组织(权威性),它的结果决定政治管理的整个实施过程(指导性),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普遍服从并执行(强制性)。

(1)二者的相同点是:

①都与国家权力有关,都体现为对国家权力的掌握和运用。

②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有效运行和长期稳定。

③都涉及国家和公共领域而非私人领域的事务。

(2)不同点是:

①针对的对象有所区别。政治领导主要针对政治管理客体施加政治领导力。政治决策主要针对的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政治决策是政治领导的对象之一。

②运行方式不同。政治领导主要给予的是宏观上的权威性指导。政治决策主要涉及具体的运行过程和步骤,是落实政治领导的关键所在。

三、论述题

8. 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起源、本质的思想。

【答案】国家起源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研究,概括地说,主要阐明了两个基本观点:

①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②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国家是在氏族组织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绝不是原始社会氏族组织的简单继承,它是与氏族组织有根本区别的特殊组织,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