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外国哲学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原子运动
【答案】原子运动是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提出的著名学说。他认为原子具有能动性,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并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无数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涡运动,重的凝结成大地,轻的被抛向外层空间。原子在旋转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状的原子或因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或因错开、脱落而分离。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德漠克利特认为原子的漩涡运动是必然的,说“万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没有什么事物是任意产生的”。
2. 康德的建筑术
【答案】康德的建筑术有两种相互联系的含义:①全部人类知识的系统联系; ②构造这样一种体系的艺术。人类理性内在地具有建构功能,所有来源于纯粹理性的知识同属于一个体系。建筑术的体系如下:把哲学分为第一哲学与经验哲学,把第一哲学分为纯粹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体系,把形而上学分为道德形而上学和自然形而上学,把自然形而上学分为关于知性和理性的先验哲学和自然科学,把理性自然学分为先验的和内在的,把先验自然学分为理性宇宙学和理性神学。可见,他的建筑术体系是有逻辑基础的。
3. 康德的他律
【答案】康德的他律是指由其他人而不是自己去立法,即理性在一种不由自己自由地制定的法则下活动的行为方式。自律是与他律相对应的,是指我们的意志决定我们如何行动,我们的意志由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决定。在伦理学中,他律的意志受外部原因决定; 而自律的意志由自己决定其行动,是自由的。他批判传统的道德理论从自身外部去寻求根据的观点,认为他律依赖利益,不是由理性决定的,因而是假言命令,而自律是绝对命令。
4. 笛卡尔
【答案】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他曾参加过日耳曼三十年战争,1629年定居荷兰,1649年应瑞典王后邀请赴瑞典讲学,次年卒于此。笛卡尔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是二元论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
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尔是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二、简答题
5. 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观点。
【答案】(1)现实政体
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希腊城邦的宪法和政制的基础上,对各国政体做了形式上的区分。
①政体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把政体划分为两种:为了公民共同利益的好政体和为了执政者私人利益的坏政体。每一种政体又分为三个属:
a. 好政体包括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和由多数人统治的立宪制; b. 坏政体则依统治人数的多寡分为由一个人统治的暴君制、由少数人统治的寡头制和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
②政体优劣的决定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而是统治者的德性和目的。每一类坏政体都是由相应的好政体蜕变而来的。例如,由一个人统治的政体,如果统治者贤明,则为君主制,反之,则为暴君制。君主制蜕变为暴君制,同样地,贵族制蜕变为寡头制,立宪制蜕变为民主制。
(2)最理想的政体和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区别了最理想的政体和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①最理想的政体
最理想的政体是君主制,公民被一个在各方面都最卓越的人统治,并被他当作自由人来统治。②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在现实政治中,没有一个人有高于其他任何人的统治资格。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现实政治中,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成分:非常富有的阶级、十分贫穷的阶级和居于两者之间的阶级。根据他的中道学说,由中等阶级统治的政体是最佳的政体。这种政体的优越性是稳定持久的。它是由中等阶级统治的政体,即由少数富人统治的寡头制和由多数贫民统治的民主制的中道。他说,中等阶级是一个国家中最安稳的公民的阶级。所以他们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则,最不会逃避治国工作。在中等阶级人数众多的城邦中,国家会治理得很好。
6. 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答案】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这是其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1)从本体论来的角度看: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现象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
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即理念世界。
(2)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是不同的。柏拉图通过日喻、线喻和洞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
7. 简述培根的新工具。
【答案】培根的新工具是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而言的,他反对当时的经验哲学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力法来建立大全式体系的求知力一式。他认为这种求知的力式的最大缺陷是没有实用性。由此,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强调知识应为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服务。
(1)四假相
培根把传统科学观对于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为四假相。
①种族假相,即人的感性和理性以人为尺度来衡量外物,因此缺乏科学所需要的客观性。 ②洞穴假相,即由于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立场角度和思维方式出发,所以会产生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③市场假相,即由于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的误解或混乱。
④剧场假相,即由于相信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的理论而造成的错误。
培根认为,四假相的学说对于解释自然的关系就如反驳诡辩的学说对于普通逻辑的关系,所以要使科学进步则必须反对四假相。
(2)实验的科学方法
培根认为建立一个全新的科学,关键在于有一个真正的科学方法。知识要获得改变自然的力量就必须发现事物中的形式,而要发现事物中的形式就必须通过实验。他认为,虽然实验方法无法离开感觉的观察,但是也不能仅靠感觉的观察。这种实验方法是对感觉进行选择设计和定向处理,通过感觉与理性相结合,以发现自然和事物的形式。
(3)归纳法
培根提倡的试验方法的程序就是归纳法。他指出,归纳法开始于收集充足完全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他把材料的分门别类称为“三表法”,分别是:
①具有表,由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
②缺乏表,由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
③程度表,由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
培根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建立起这一或那一表之后,需再用排斥法排除掉表上所罗列的实例当中的不相干因素,使剩下的唯一的因素能被断定为是被研究性质的形式及原因。
培根提出的新工具对于近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对经验哲学的批判,也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新工具》的问世为那个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奠定了基础,产生了巨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