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825公共行政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战术决策
【答案】战术决策是指为解决某一具体管理问题或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例如,某县政府在春耕生产前做出的支援春耕生产事项具体安排的决定; 某乡镇府做出的政府办公室某个人调动的决定等,都可视为战术决策。一般说来,战术决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所处理的往往是一些日常的管理问题,如上面提到的政府办公室某个人员调动的问题; 二是它往往只是涉及政府的某项具体工作; 三是它所影响的范围小,而且往往是短期的,而不是长期的。
2. 效率示标
【答案】效率示标是指生产、管理活动中效率水平的规范化显示,是效率测定的基本元素。效率示标是效率信息收集的基本依据,一般的效率示标包括单位成本、平均个案处理时间、反应速度等。由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存在着多样性,效率示标还要根据不同活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设计。
3. 彼得原理
【答案】彼德原理是指由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德提出的关于官僚制机构内各种官僚疾病的原理。彼得从比比皆是的组织管理者平庸无能的现象中,抽样出数百个典型的案例,并且对这些案例逐一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在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是指“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组织成员都会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
(1)彼得原理的成立需要以下两个条件:
①组织的等级机构中有足够的职位供其成员提升;
②组织成员又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这些提升。
假如组织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么,所有的组织成员就会被提升到他们无力胜任的那一级职位上,并且将一直从事着他们力所不能及的工作。由此,彼得原理的推论就是“最后,组织中的每一个职位都将为一个无力胜仟该职位的人担任。”每一个组织成员都将进入彼得所说的平稳时期,在这一期问,他得到提升的商数为零。
(2)彼得原理实际上揭不了一个最基本的人事行政原则,这就是知人善任、适才适用。具体地说,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和能力、志向和条件,做到才以致用、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我们知道,每个职位都有其要求和条件,行政领导和人事部门应该根据这些
条件和要求来选拔人才。一个人的能力、专长只有在与工作职位要求相一致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人事行政必须做到知人善任、适才适用、因事择人。否则,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更会给工作造成损失。
4. 行政改革
【答案】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行政管理外部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而有意识地对行政管理从结构、功能、过程到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的活动。行政改革在本质上是政府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过程。其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①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政治决定行政;
②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③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机构,重新配置权力:
④行政改革必须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5. 行政权力自主性
【答案】行政权力的自主性是指行政权力相对于其他国家权力和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权利的相对独立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相对于社会权力的自主性。行政权力相对于社会权力的自主性源自于其公共性。行政权力所代表的利益,是独立于社会上各种单个的或集体形式存在的特殊利益之外的,公共政策应该免受个别势力的直接干预。
②相对于统治权力的自主性。行政权力相对于统治权力的自主性主要指在执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功能时,必须保持社会公平,而不能偏向于某个强势集团,必须坚持非人格化的原则。
③行使过程中的自主性。这是指行政权力的自由裁量性质。对于相当一部分需由行政主体自己决定是否采取行动和如何采取行动的职权,法律只规定原则,行政主体可在法律范围内以合法手段自由行使之。
行政权力作为执行国家意志的手段,并不是完全脱离于政治权力之外的东西。所以,行政权力的自主性也只能具有相对意义。
二、简答题
6. 简述权变观中心思想。
【答案】(1)在承认系统关于组织与环境以及各个分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互动作用和一致性的基础上,制定特定条件下组织的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2)在权变组织观的概念中,“它取决于”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意味着每一个特定的组织都必须确切地了解自己所处情景的各种可变数以及这些变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把握组织管理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因此,不存在一种适用的管理原则和组织模式,一切都取决于时间、地点和条件;
(3)但一般系统论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在提供总体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由原则性转向灵活性、由标准化转向多样化。
7. 简述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之间的区别。
【答案】(1)理性决策理论
完全理性决策是以亚当·斯密的占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经过一些功利主义者的发展,以及现代管理科学家的概括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决策理论。理性决策的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人”知道全部可能的行动,知道哪种行动能得到最大的效果,知道从所有的可行行动中挑选最好的一种。受这种理沦的影响,理性决策模式认为人在政治和行政决策的活动中也是可以非常理性的。这一决策模式的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传统特征。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①决策者知道所有同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
②所有有关问题的信息都是可得的;
③决策者能辨别所有的选择;
④决策者能有意义地评估这些选择,即研究选择的结果并加以衡量和比较;
⑤所作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决策者指出的价值。
(2)渐进决策理论
渐进决策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渐进决策模型的主要倡导者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林德布洛姆认为,理性决策只是一种“虚幻的理想”,它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多方面的困境,即:
①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
②决策所需的信息是不充分的;
③决策分析成本高昂;
④难以形成令人满意的决策评估方法;
⑤决策中的事实和价值这两个要素之间关系密切,难以区分;
⑥决策所涉及的有关变量所构成的变量系统的开放性程度;
⑦分析者所需要的分析步骤的策略次序难以确定;
⑧政策问题实际上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些理性决策,“犯难”的问题,却恰恰是渐进决策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
(3)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之间的区别
①前提假定不同。理性决策模型的前提是人们在决策时遵循最大化原则,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有限理性模型的前提是现实生活过于复杂,人们只能遵循满意原则。渐进模型认为现实政治是渐进政治。
②适用的范围不同。理性决策模型过于理想化,适用范围并不广。有限理性决策还比较符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