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Z0207中外哲学史之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答案】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易传》作者对于事物变化的根本看法。

①“穷则变”是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发生变化。如‘旧中则晨,月盈则食”(《丰·象传》),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变是必然规律;

②“变则通”意即只有变化,事物才能通达。由于事物持续不断地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无穷极之时,这就是达到了“通”。类似于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周而复始,没有终结,所以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③“通则久”是指事物只有通达,才能保持长久。变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持矛盾各方的和谐与平衡。

2. 欲合性

【答案】理欲合性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的一个道德伦理思想。他认为“理”、“欲”都是人性的内容,反对宋儒将理欲对立起来的说法。仁义礼智等先验道德原则同人的生理欲望均是人性的内容,两者共同构成了人,不可偏颇。他认为天理不能离开人欲,天理须体现在人欲中。人的生理欲望很重要,但不可以没有节制。只要个人的欲望不违反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时候人欲就是天理。他还进一步用“互为合体”来说明理欲的关系。即声色臭味不能违背仁义礼智,必须以之为原则根据; 而仁义理智的道德原则也不是空而不实的抽象存在,它就体现在声色臭味的人欲中。

3. 《老子》论有无

【答案】《老子》论有无是指《老子》这一哲学体系中的有无观。《老子》中言:“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指天地未分时一的原始物质存在的总体,是“有”即存在。道生一,即“有”生于“无”实际上“道”与“无”同义,两者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和客观存在于事物之上的“绝对”。《老子》又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认为“有”之所以能为利,是因为存在“无”。“有”、“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

4. 《论衡》

【答案】《论衡》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由王充编著,共八十五篇。“衡”字本义是指天平,“论衡”就是指评价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

析是非之理,以事实为依据,疾虚妄之说。

①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自然界的“灾异”仅仅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②他驳斥鬼神观念,认为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精气”“死而精气灭”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③他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批评“生而知之”的唯心论调;

④他主张人性因享气不同而有善恶,认为人性可改变。《论衡》提倡真和美的统一,将“真美”与“虚妄”相对,并将艺术的目的归结为“劝善惩恶”。

5. 物化

【答案】物化是庄子的重要用语,其义含混多变。

①是指变幻。《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谓物化。”

②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庄子·则阳》:“曰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时时顺应万物变化的人,便能守一而不化。

③是指人的死亡。《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6. 兼爱

【答案】兼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墨子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①他提倡兼爱互助,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反对儒家“爱有差等”的观念,认为这样会导致“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等种种恶果。

②他提倡“兼”而反对“别”且把兼爱作为仁义的主要内容。

③他把兴利除害与兼爱相联系,反复阐述“兼相爱,交相利”的道理,主张不分人、我、彼此,“爱人若爱其身”“为彼犹为己也”。

④他指出“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做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就能将社会矛盾消除。事实上墨子的兼爱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

7. 《抱朴子》

【答案】《抱朴子》是一部道教经典著作,由东晋葛洪所撰,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鬼怪变化、攘灾却病,属于道家的范畴。《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历程。其文学思想是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于古。总之,该书将玄学与道教神学、丹鼎与符篆、儒学与仙学、方一术与金丹均纳为一体之中,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8. 太虚即气

【答案】“太虚即气”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

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与“太虚”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太虚就其普遍性而言是“至实”就其本然的存在状态而言则是“太虚”。气是“至虚”与“至实”的统一,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各种事物,成为世界的本原。

二、简答题

9. 简述《言尽意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言尽意论》是西晋时期思想家欧阳建的论著。该书反对当时流行的言不尽意说。欧阳建称那些主张言不尽意的人是“雷同君子”称自己是“违众先生”他强调语言完全可以表达思想。其《言尽意论》的主要观点有:

(1)客观事物不依赖于名言,名言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他指出:“形不待名而方圆己著,色不侯称而黑白己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 言之于理,无为者也。”

(2)名言具有表达思想和认识的功能。他强调只有依靠语言才能表达客观事物的规律; 只有依靠名称才能识别客观事物。如果语言不能表达思想,人与人就无法交流; 如果名称不能识别事物,人就无法获得认识。

(3)虽然名言是主观的,但它是依据客观事物确立的,因此名言和客观事物是一致的。他说:“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 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

(4)由于名言和客观事物完全一致,所以名言完全可以表达事物。所谓“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名言完全可以用来充分表达人的思想。

10.何谓“静因之道”?

【答案】(1)出处

一般认为,战国时齐翟下学士最早提出了“静因之道”“静因之道”最早见于《管子·心术上》:“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2)含义

①“静”是指一种主观精神状态。

a. 要做到“无知”也就是对人或物不抱有任何成见;

b. 要做到“去欲”意即抛弃主观的喜好与厌恶;

c. 要求做到不急不躁,安静自得,不能先于物而动。

②“因”是指去掉主观成见,遵循事物的真实面目去认识事物。

③《管子》主张,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要抛弃主观的好恶,依据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认识一定要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他称这种认识方法为“静因之道”。

(3)作用

“静因之道”既是翟下学士所提倡的一种认识理论与方法,又是一种统治术。它建议君主恬愉无为,静观群臣的变化与动作,以驾驭政局。君主不可轻易发表见解,也不要显示自己的爱好、能力与欲求,把事情交给臣下,随后依据臣下的办事能力给予赏罚以及确定名分,从而实现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