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答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2. 元、会、运、世
【答案】“元会运世”是邵雍为解释宇宙的演化和历史变迁,照此十二、三十循环交替的规律,提出的“大年”的观念。其中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邵雍还用十二地支来配有十二之数,用天干重复三次来对应三十这个数。一元就是代表宇宙自然的一次生灭。这种循环按照十二、三十的规律可以向辰以下和元以上无限延伸,可以有“元之世”、“元之运”、“元之会”、“元之元”乃至无穷。虽然邵雍的这些数字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他试图为宇宙和历史的演化提供一种哲学的解释,尤其是把历史看成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包含一定的辩证因素在内的。
3. 董仲舒
【答案】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建立起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他的主要思想有大一统、“天人感应”和以德治国。“天人感应”是指人与自然万物同类相通,相互感应。这一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重要的贡献。董仲舒认为,严刑峻法小能维持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以德治为主,重视教化,以德治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
4. 盈天地皆气
【答案】“盈天地皆气”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在理气关系上,他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气是一”先有气才有气之理,也就是说,气是实体,理是相对应的虚体,是气的属性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宇宙间气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表现在四季的更替上,只是四季交替的秩序。也就是说,理是在气之后才产生的。气的无限性才决定了理的无限性。从万物上来看,理跟着气一直在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站在离气无理的角度,黄宗羲批评了“理生气”、“理气为二”的说法。
5. 分理
【答案】分理是指清代思想家戴震谈理时重视“区分”。他认为宇宙过程即表现为气化生生不息的过程,而把理看做是事物气化过程中的条理。即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秩序和规律。他认为理是事物之间的区别,即事物相互区别的各自的规定性,或是事物各自的属性。戴震谈理,重视“区分”。在他看来,只有作为事物区别的“分理”没有作为超越实体的理。
6. 大同书
【答案】《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力一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7. 一心二门
【答案】“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一心”是指我们的心; “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火门。“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 “生火门”是迷妄,是小断被欲望、念头纠缠。“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8. 皇、帝、王、霸
【答案】皇、帝、王、霸是邵雍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大体上经历的四种形式。
①在“皇”的阶段,“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
②在“帝”阶段,“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
③“王”则是“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
④“霸”是“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也就是说,“道”、“德”、“功”、“力”是他划分四种统治形式的标准。邵雍的这种历史观与其元会运世的宇宙观也是相配合的,在人类历史的前半段呈上升趋势,在后半段开始衰落,按照他的宇宙观,在衰落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循环。
二、简答题
9. 郭象是如何看待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
【答案】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玄学所讨论的核心问题。
(1)名教是自然的体现
名教是指名分教化,是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与道德规范; 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然无为,它是道的特质与法则。针对此问题,当时人们或推崇自然,或护名教,多把它们看做是相互对立与相互排斥的。郭象则一方面肯定自然,另一方面又把名教看做自然的体现,这样就把自然与名教等同起来。
(2)本用一体
在本与用的关系上,郭象着重强调两者不可相离的一体性。他认为,“名教”存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中,人的本性的“自然”发露也必定与“名教”相符合。“仁义”之类的道德规范完全是人的本性,只要任其发露就可以了; 认为“仁义”并非人的本性,完全是不必要的忧虑。他以牛不辞穿鼻、马不辞络首是牛马本性中就具有的作为例子,来说明“仁义”即在人的本性中。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是借助于外力的名教规范,其实是存在于自身的自然本性之中。因此,服从于仁义等名教规范,当然是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他进一步分析说,人与物都各有其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每个人或物的本性又都有他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既不能逃脱,也不能改变。因此人皆需安于自己的性分,安于性分即顺从名教,也就是顺从自然。
总之,郭象由“名教”合于“自然”推论出“名教”即“自然”的理论,可称谓“名教自然论”。他把个人内在的本性同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统一起来,使“名教”获得了一种自然合理的形态,使“自然”在一定形式下获得某种程度的自我满足。
10.王弼“得意忘言”
【答案】(1)提出过程
“得意忘言”语出王弼《周易略例》。其中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王弼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是对庄子“得伍忘签”、“得兔忘蹄”、“得意忘言”之意的引申。
(2)释义
①王弼认为,“言”、“象”、“意”三者具有严格的不同。言,是指卦辞,代表语言; 象,即卦象,代表物象:意,是指一卦的含义、义理,代表深微的道理。属于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
②“言”和“象”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体会和领悟“意”所以王弼认为在得到“意”之后,就应该忘掉“言”和“象”否则就会阻碍人们对“意”的理解。王弼并没有忽视表“意”之“言”、表“意”之“象”的价值。但他强调的是对“意”的重视而不是对“言”“象”的重视,这就是说要分清本末,不要本末倒置。“得意忘象”不只是一种解《易》的方法,而且具有更普遍的玄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11.慧能和神秀在五祖传法嗣时所作的倡,其思想内容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案】相传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嗣时,要求弟子作渴。大弟子神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不满意,故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个褐的思想内容是互相对立的。
(1)神秀不承认真如实体的独立性,认为真如实体有赖于我,我为主体,佛性是从属。认为佛是有“相”的,与五祖弘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思想是相违背的。我是主体,要使得要使“佛性”莫惹尘埃,有赖于“我”去“时时勤拂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