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623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资本
【答案】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即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联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2. 社会解组
【答案】社会解组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下降,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集的状态,它建立在涂尔干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独特看法上,这一看法以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为显著特征。
3. 社会整体观
【答案】社会整体观认为社会就其实质来说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如果社会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缺少将他们结合起来的力量和结构,那么社会将不复存在。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
4. 齐美尔(G •Simmel )
【答案】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Simmel,1858—1918)是经典社会学时期德国社会学家。在社会学领域,齐美尔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①通过提出并回答“社会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一问题,确立了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从而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②基于这种观念,对社会互动的形式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尝试将量化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群体规模大小对群体互动性质的影响;③通过对主观文化、客观文化和社会分
化问题,尤其是货币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文化悲剧”。齐美尔主要的社会学著作,包括《论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货币哲学》、《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等。
二、简答题
5. 简评吉登斯(AnthonyGiddens )的双重解释学思想在其结构化理论中的意义。
【答案】(1)“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
“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
①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②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原语言。
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
(2)“双重解释学”对结构化理论的意义
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这一过程与他的“双重解释学”的思想是内在呼应的。吉登斯认为,结构与能动的关系而非霍布斯的秩序问题才是社会学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①行动、行动者与反思性
“行动”是一个包含经过意义认定的“举动”、动机激发和始终一以贯之的理性化这三者在内的流动过程,同时行动者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行动的后果不是总能预见到的,所以会产生“意外性后果”。
②结构、结构化与结构二重性
吉登斯对结构及相关的问题所作的分析是吸收了现代哲学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来分析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是吉登斯对结构所作的分析的中心思想。
结构二重性原理,即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而在这种社会实践之中,结构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即结构化。因此,结构并不是对人的行动的一种制约,它更多地表现为某种使动性,吉登斯试图重新界定结构的概念,以“二元化”来代替“二元对立”。
③时间、空间与例行化和区域化
吉登斯指出,以往的社会学理论中很少看到时空的重要性,他批评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分,主张打破社会学、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界限。他批判性地吸收了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与赫格斯特兰德的时间地理学,将行动者的互动与时空连接起来,形成了他另外两个分析性概念:例行化和区域化。
④社会再生产与系统再生产
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所要给出的最终答案之一,即社会和系统的再生产是如何可能的。而他的“结构化理论”的形成,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即用“敏感的”
概念框架来解释社会世界,而不是寻找永不褪色的规则和定律。
6.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原则。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
(1)涂尔干强调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必须把社会事实看做“事物”。社会事实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因此,社会学能够而且必须以自然科学那种客观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2)社会学方法的又一个基本原则是: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这一原则确定了社会学研究的解释层次。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是涂尔干的社会观在方法论领域的应用,它体现了涂尔干社会学的基本精神:研究社会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3)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它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构成了社会学的两个不同但又必要的研究方法。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最基本的精神是反对各种形式的还原论,始终把社会学的研究取向(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解释原则)限定在社会层次上,这一特点被称为“唯社会论”,这为社会学摆脱各种还原论,及争得独立的学科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
7. 如何评价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论战?他关于现代性的观点有何启发性?
【答案】(1)评价
哈贝马斯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战中,扮演了一个十分特殊的角色,他从左右两个方面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学术思潮,论述了维护现代性,推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思路和原则。
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原则的冲击,哈贝马斯首先指责后现代主义者曲解了现代性原则。
哈贝马斯批判了丹尼尔•贝尔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对现代性的曲解。
哈贝马斯还批判了福柯、德里达和利奥塔等法国后结构主义者对现代性的否定。
(2)启发性
他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性:
现代性是一种精神指向,它指向人类的进步、幸福、自由与和谐,它主张通过发展科学,提升文化、促进生产来实现这种完整的精神指向;
现代性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思想原则,它坚信人类的理性能力,坚信逻辑思维原则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强调理论思维对现实的建构性指导作用;
现代性是行为准则,它主张人类行为应当按照理性原则和价值目标而展开,在不同行为领域应当遵循不同的理性原则和价值目标,真、善、美是不同层面社会行动和交往行动的不同准则与追求目标;
现代性是动态性概念,它没有确定的时间分期,它的内涵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而具有辩证性和否定性,它的开放性、扩展性意味着它永远不会过时,人类应当为这个未竟事业而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