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农业经济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转移有什么特点和困难?

【答案】(1)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①以往人口政策的失误

实行计划生育前中国出现两次生育高峰; 实行计划生育后由于适龄生育人口过大及政策落实不够得力,从1982~1996年又出现了第三次人口生育! 旬峰,近些年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有较大降低,但仍偏大。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使得中国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长期处于上升阶段。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劳动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无效劳动时间减少,农业劳动力实际需要量减少; 同时,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劳动者借助于农业机械、电力等,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省了一些劳动力。

③耕地的减少

由于二、三产业、城市化及道路建设等的发展占地,以及对耕地保护不利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量逐年下降,土地对劳动力的吸纳越来越少。

④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二、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不发达,吸纳劳动力的数量不足,还不能很好满足需吸纳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的需要。

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村户口的农业劳动力转成拥有城镇户口的市民基本没有可能。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各地政府普遍采用了一些限制政策,使得农村劳动力不能顺畅地进行部门、区域间的转移。

(2)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困难

①从转移地域看,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但以就地转移为主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在城乡系统封闭的状况下进行的。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但总体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依靠在农村社区内部的就地转移。

②从转移产业看,以第二产业为主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转移到了工业、建筑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 ③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

目前绝大部分转入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属于季节性转移。

④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在东南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周围的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途径多、速度快; 在小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途径少、速度慢。

2. 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答案】(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

①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①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剩余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且农业还是工业品的市场。

②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完全能够依靠自身的积累而得到更快的发展。而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3. 你认为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中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加以完善?

【答案】(1)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产权障碍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乡村干部自我经济利益和政绩的驱使以及人们法制观念的淡薄,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遭到侵犯,某些乡村随意频繁调整农民的农地使用权,使得农民对农地使用权缺乏稳定感,在生产与投资上产生短期行为和掠夺经营现象。

②规模障碍

许多发达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己脱离农业而进入第三产业,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己经具备了条件。然而由于法制滞后、土地市场发育不良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稳定的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还难以实现。

③产业与市场障碍

a. 农户在与农业产前、产后部门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b. 农户在市场交换中,相互处于无序、过度竞争状态

④管理障碍

很多家庭内部的经营管理基本上是家长制,家庭生产经营决策一般山家长做出,在利益分配上排斥利己主义,推崇重义轻利的利他主义,常常实行按需分配。这样家庭经营的管理水平主要

取决于家长的管理水平,造成家庭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2)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正确处理农地产权关系,在有条件的地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

a. 国家农业法和农村十地承包法已经就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依法进行家庭承包经营将会使这一最重要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

b. 在具备了实行规模经营的条件的地区,地方政府需要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地的政策法规,通过农地的依法流转,促进本地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

②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组织化特别是产业关联程度的提升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社会化分工会越来越细,产业关联程度会越来越强,需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合同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体化经营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户的组织化特别是产业关联程度。

③提高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各级政府应帮助农业专业大户和企业建立自己的账簿,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的经营管理。完善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能够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延续下来的关键因素。

4. 按功能性来划分,农业财政资金有哪些类别?

【答案】按功能性来划分,农业则政资金有以下类别:

(1)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

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是指国家财政对农业纯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公共产品生产、管理和维护力面的投入。

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投入的政策取向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全额无偿支付纯农业公共产品的支出,主要包括农业公共设施费支付政策和农业公共事业服务费支付政策。这一部分的财政支出在长期中是相对稳定的。

(2)农业调控性财政资金

农业调控性财政支出是指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行为、缓冲市场冲击等农业宏观调控方面的财政支出。

农业宏观调控性财政支出的政策取向是财政补贴和设立稳定基金。

(3)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

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是指用于对农业产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财政支出,它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由农业的外部性和弱质性决定的。农业保护性投入的政策取向是对农业进行保护性补贴和一定数额的转移支付。

5. 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答案】(1)无公害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