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经济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并加以阐述。
【答案】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
(1)生产力水平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不同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一定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不同程度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决定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
(2)需求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就是生产的导向,也就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据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来安排农业生产,可以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较为顺利地进入到流通和消费领域,并实现其价值增值。人们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农业产业结构保持了多样性。
(3)地理环境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地理环境中一系列资源的组成特点、时空分布及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决定了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决定了产业结构模式在地域上的差异性。
(4)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没有农业劳动力的参与和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可以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的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
(5)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资金的配置和增长速度。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①科学技术为提高农业各产业生产要素的功能和协作程度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②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旧有农业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新产业部门的建立;
③科技进步促使农业产业新格局的实现。
(7)农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环境政策等,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 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刘易斯模式
主要内容:
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农村城市二元经济结构
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剩余劳动力是指虽然出工出力,但是并不增加产量,其边际产量很低,低到接近零甚至负数
的劳动力。
③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只要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存在而又无人为障碍,农业剩余劳动力将由农村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
④城市不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用于扩大再生产
城市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用于进一步扩大资本,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
⑤工业部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得到改造
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在农业部门中,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逐步提高,使农业劳动报酬的水平将逐步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使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兀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
(2)拉尼斯一费模式
主要内容:
①第一阶段一一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流入城市工业部门,形成的剩余农产品,成为流入工业部门就业人日的粮食供应
(假定农业部门实行制度工资,按最低水平分配农产品)。
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转变点称为“粮食短缺点”。
②第二阶段一一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下资
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流入城市工业部门,而农业总产量却不能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同步增长。粮食的短缺引起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上涨,工业部门不得不提高工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平衡进行,是劳动力流动进入商业化第三阶段的前提条件之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想顺利进入商业化阶段,其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增长率必须大于人口增长率。
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点称为“商业化点”。
③第三阶段一一动边际生产率大环变制度工资
农业部门己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部门劳动力收入按照分配原则取得,传统农业己转化为商业化农业。由此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消失。
(3)托达罗模式
主要内容:
①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②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收入水平、就业概率); ③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④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主要内容:
①推动力(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
②拉力(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转移中:
①农村的推力包括:土地制度使土地占有不均,农产品交易条件不利; ②城市的拉力包括:较高的收入水平,有利的就业条件与生活条件。
(5)吉佛的引力理论
主要内容:
①迁移量与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
②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 ③城乡人日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日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主要内容:
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决定迁移行为。收益是指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主要指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3. 什么是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票赋学说? 其各自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答案】(1)绝对成本学说
①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绝对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
②绝对成本学说的政策意义
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2)比较成本学说
①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
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劳动的节约。比较优势导致了比较利益。
②比较成本学说的政策意义
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哪类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