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1011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与命与仁

【答案】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谈及“利”、“命”、“仁”三者的关系,集中表达了他的思想结构,即不太谈及“利”而认可“命”与“仁”。对“命”的认可是指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盲目的、客观的和必然的,人人都要遵守。承认“命”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还要遵守仁道,主要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2. 坐忘

【答案】坐忘是指人要摆脱形骸、智巧的束缚,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庄子·大宗师》中虚拟了一段孔子和颜回的谈话,阐释了“坐忘”的含义。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所讲的“坐忘”是个体的主观修养与精神体验。“离形去知”是“坐忘”的关键。

①“离形”等同于“堕肢”意即忘身。“忘身”则强调人需要摆脱生理上无止境的欲望:

②“去知”是指摆脱、忘记知识,强调要摒弃人世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等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只有“坐忘”才可实现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道”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3. 柔弱胜刚强

【答案】“柔弱胜刚强”是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中的著名论断。老子非常重视柔弱的作用,后人常以“守柔”来概括老子思想的特征。柔弱蕴含着广阔的生机,具有阔达的发展前景。刚强是事物走向死灭的前兆,已经包含了灭亡的趋势。柔弱胜刚强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在人的生活中,也应以“柔弱”为原则。具体表现为:

①谦下:“善用人者为之下”;

②守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③不争:“圣人之道,为而小争”。

只要能够做到这几点,最终能由下变上、由后成先、由不争到天下莫能与之争。该论断包含了老子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其“无为而不为”的境界。

4. 犯手实做其事

【答案】犯手实做其事是颜元关于格物的思想。他认为心中想过、口中说过、纸上写过都不能算是格物,格物必须是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投入到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中去。颜元反对

宋代以来儒者静坐的通病,提倡积极投入到具体的、实际的活动中。他还举了学礼、学乐的例子来解释自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他认为一定要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乐。总之,颜元反对以思辨、读书、讲问等活动来解释格物致知,强调要“犯手做实事”亲身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才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

5. 经学既理学

【答案】“经学既理学”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持有的基本观点。“理学”即新儒学。南宋以来,儒学发展过程中王阳明学派,使本来依靠经书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发展成了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顾炎武提出“经学既理学”意在重新使新儒学回归到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轨道上。

6.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7. 气种

【答案】气种是王廷相为了回答“统一的气为什么能够产生不同的万物”而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万物在宇宙原始物质(元气)中都对应着一种潜在的种子,由于这些种子是不同的,所以由这些“种子”决定的天地万物也是千差万别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气种”是具有稳定性的。他提出:“万物巨细柔刚,各异其材,声色臭味,各殊其性。阅千古而不变者,气种之有定也。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气种之复其本也。”

8. 卮言

【答案】“卮言”语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卮言”具体是指无主观成见而能随时变化之言; 是没有固定解释的模糊之言; 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言; 卮言是酒后圆滑清谈之言。

二、简答题

9. 简论孔子的“正名”思想。

【答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是其提纲掣领性的政治思想。

(1)提出

春秋后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礼崩乐坏,且不断发生臣弑君、子杀父的暴行。对此,孔子力图恢复周礼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秩序,而其首要任务是“正名”。《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内容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为君者应该有“君”的样子,为臣者应该有“臣”之样,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父子亦如此。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包含了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君、臣、父、子皆是社会关系中的名,都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正名”思想的涵义就在于此。

(3)意义

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应当与实际事物相符,具有一定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意义。

10.略论韩非的人性论。

【答案】韩非子是先秦性恶论的集大成者。

(1)皆挟自为心

韩非继承并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虽然认为人性原本是恶的,但可以通过教化来将其改变,而韩非认为人之恶的本性不能也不必改变。他的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理论,正是建在其“皆挟自为心”(《外储说左上》)的人性论的基础上。“自为”是指自己为自己打算,自利、为己之意。这就把性恶论发挥到了极端。

(2)好利恶害

韩非指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难二》)又说:“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奸劫弑臣》)韩非认为,人性莫不自私自利,人都如同动物一样趋利避害。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以自利为基本原则,人的社会关系也都是利害关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莫不皆然。整个世界乃是“君臣交计,父子相为”的无情世界。

(3)君主可利用人的爱利恶害

韩非提出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无须改造,这正是君主可加以利用的对象,也是君主治国安邦的一个有利条件。君主可以利用人的爱利恶害来掌控臣民,也正是趋利避害之本性才使君主所掌控的赏罚二柄、生杀大权能起作用。韩非把人性的本质归结为“自为心”这无疑为他极端的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11.墨子“非命”与“天志”的矛盾

【答案】(1)“非命”

墨子在提出尊天明鬼的同时,力主“非命”。从内容上讲,这种世界观可以分为“天命论”和“定命论”。“天命论”是说天有赏善罚暴的能力,它根据人们行为的善恶来决定具体的赏罚。“定命论”是说在人力之外还有一种无法把握的自目的支配力量存在,人的吉凶祸福、寿天贵贱,社会的安危治乱,都由这种外在的盲目的力量所支配,这是春秋晚期新出现的命运说,以儒家的主张最力。墨子小反对“天命论”但对“定命论”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墨子反对“定命论”主要是出于以下两种考虑:

①定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破坏,社会出现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