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网络新闻
【答案】网络新闻是指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图像、音响、动画等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也即通过因特网发布、传播的新闻报道。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版、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发布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
2. 突发性事件
【答案】突发性事件是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这一类事件是事件通讯报道的重要选题。突发性事件大多为灾难性事件,伴随着人类生命和则产的重大损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坏消息’夕、“坏事”,对于这类事件的报道难度比较大。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突发性的事件,多数媒体总是遵循“先简后详”的原则,先用消息抢先报道,将灾难的大致情况和损害程度抢先告诉读者,以满足读者尽快获知信息的心理需要。继而再采写详细的事件通讯,将消息中的“如何”以及“为何”要素一一展开,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探索,满足老百姓详知、深知的心理需要。
3. 新闻述评
【答案】评述性消息是指以夫叙夹议的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一般以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或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为主,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和评论来揭示其本质意义。评述性消息的任务是既报道新闻,又解释新闻。述评新闻产生于20世纪初,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分成两支:①坚持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同时围绕着新闻事实作若干分析、议论,评价新闻事件的性质或揭示事件的内涵与发展趋向; ②以评为主,虽然也记叙一些新闻事实,却往往以新闻事实为例证,侧重于阐述观点、见解。由于这后一种述评以“评”为基本出发点,所以近些年人们通常把它归入新闻评论文体,称为“新闻述评”或“述评”。而前一种,由于以报道为主,附带议论,所以仍视为新闻报道文体,称为“述评新闻”或“记者述评”。
4. 新闻真实性
【答案】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在新闻写作中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对记者而言,是第一位的要求,也是起码的常识。新闻真实性由新闻自身的规律所决定,是广大读者的要求,也是报纸、电台、电视等大众传媒取信于民的生命所系。
二、简答题
5. 怎样才能增加新闻语言的清晰度?
【答案】新闻语言要求清晰。这里的“清晰”,不仅指文学语言所要求的“文字流畅,条理清晰”,它还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叙事、状物要具体形象、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这三个方面。
(1)具体形象
新闻报道用语就要讲究具体、形象,描写具体细腻一些,读者得到的印象也就真切一些。报道若是生动形象,那读者就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一般。新闻报道要给人一个清晰的印象,不仅要具体、真切,还要注意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在使用一些数字或报道一些深奥难懂的科技成就时,特别需要注意这一点。
(2)简洁明了
在新闻文体中,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略有不同,消息比通讯更要珍惜笔墨,因为消息语言是一种具体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语言。具体描写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抽象概括则是登高望远,顾及全局。
新闻语言要简洁,还必须注意剔除可有可无的词句,一句话最好只表达一层意思,宁用短句,不用长句,宁用简单句,不用复合句。
新闻语言既要具体形象又要简洁明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一个要铺陈,一个要浓缩,不太容易把握。但是只要明确具体形象与简洁明了都不是目的,它们都是为清晰地表现新闻事实这个目标服务的,抓住了这一点,就能大体上把握住具体与概括,详与略的分寸,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3)通俗易‘懂
影响新闻清晰度的另一块绊脚石是晦涩难懂。报纸的读者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各自的经历、阅历、文学素养都很不相同,理解能力亦有高低,在写报道时,也应注意到这个特点。为了“使每一个人都听懂”,在写新闻报道时要把那些普通人感到费解的专业性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
6. 通讯的魅力何在?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通讯占有怎样的地位?
【答案】(1)通讯的魅力
通讯的可读性正是其魅力所在。可读性一般指具有可感受性,一篇报道拿到读者面前,报道中的白纸黑字不仅向读者传达理性的逻辑信息,即有用的信息,而且可以触动读者的感官,使读者阅读报道后不仅仅是得知了信息,而且能够“感受”到报道中的事实。通讯的可感受性往往比消息强烈。在这一点上,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一条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 还有一条是看不见的信道一一情感的传播。
(2)通讯的地位
①通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文体。
它在素材、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与消息有较大的差异,在时效上也稍逊于消息。但是它与消息有一个共同点,即同属于“新闻报道体裁”,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真实存在”、“真
人真事”是通讯立身的根本。
②“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剧变,新闻观念也随之发生变革:信息观念的确立打破新闻界长期以来只把新闻媒介当做宣传工具的局面。一直作为典型报道范式的通讯在选题、采写模式、报道理念和表述方式上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各种深度报道的新文体也在不断出现。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是融合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为一体的典型报道体裁。目前所称的“通讯”其实己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一种广义的名称,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曰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三、论述题
7. 以深入采访,精心写作为题,论述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答案】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也是完成一篇稿件的先决条件,因为新闻报道的是事实,采访是获取事实材料的主要手段。而对新闻写作而言,则是把采访来的事实加以表现。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概念
①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采集素材、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了解,以新闻形式去反映有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的活动。采访活动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新闻资料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法,是记者最基本、最经常的业务活动之一,被新闻界认为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
②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的关键环节,是使新闻得以传播的必不可少的元素。新闻写作决定着新闻信息能否传播出去,新闻写作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2)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关系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采访是新闻写作必经的“第一道工序”。离开采访,新闻写作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新闻写作的深度和广度。先有采访,后有写作,这个次序不能颠倒。
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如果采访得不够深入广泛,那么写作必然面临“先天不足”的困境。而这种“先天不足”,新闻写作本身无法弥补。因为新闻报道不允许闭门造车、妙笔生花。相反,新闻写作方面的某些不足,例如文笔不够讲究,却可以用高质量的采访来弥补。有一些独家新闻,可能文字上有些粗糙,但新闻的魅力首先在于事实。记者提供独家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新闻报道的成功。
新闻是“七分采,二分写”。资深的记者用“七二开”的比例形象地概括在采访和写作两个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与力量。因此,学习新闻写作,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之上。
实践证明,一些生动感人的作品都与深入具体的采访有直接的关系。深入采访,尤其对自己陌生的事物,更应多多请教,多画些问号,在全面f 解熟悉的情况下,再着手取材,落笔时心中有数,才会驾驭素材,得心应手。
②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体现和归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