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北工业大学743法学综合一之《法理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法律责任的目的与功能。
【答案】(1)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是指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即由于违反第一J 胜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2)法律责任的目的
保障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权力、自由得以生效,在它们受到阻碍,从而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受到侵害时,通过适当的救济,使对侵害发生有责任的人承担责任,消除侵害并尽量减少未来发生侵害的可能性。
(3)法律责任的功能①惩罚功能
惩罚,就是惩戒、处罚。法律责任的惩罚功能,就是惩罚违法者和违约人,维护社会安全与秩序。法律责任的惩罚功能是法律责任的首要功能。
②救济功能
法律责任的救济功能就是救济法律关系主体受到的损失,恢复受侵犯的权利。法律责任通过设定一定的财产责仟,赔偿或补偿在一定法律关系中受到侵犯的权利或者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受到损失的利益。
③预防功能
法律责任的预防功能,就是通过使违法者、违约人承担法律责任,教育违法者、违约人和其他社会成员,预防违法犯罪或违约行为。法律责任通过设定违法犯罪和违约行为必须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表明社会和国家对这些行为的否定态度。
2. 比较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差异。
【答案】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差异主要包括:(1)判例地位的差别在大陆法系,除了行政法院系统外,基本上不存在判例法; 在英美法系,以普通法为基础,判例法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遵循前例”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
(2)制定法编纂观念的差别
在大陆法系,将基本法律尽量地编纂为统一完美的法典成了立法上的永恒追求,大陆法系国家主要是法典化的国家; 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虽然也有制定法,但判例法仍然是法律渊源的主体。制定法一般表现为单行法,而不具有法典形式,且往往受到判例法解释的制约。
(3)司法诉讼制度上的差别
①注重的法律。大陆法系注重实体法,英美法系则注重程序法。
②诉讼制度。大陆法系采用演绎法的推理方式; 英美法系的司法审判,则采取归纳法的推理方式。
③诉讼模式。大陆法系采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英美法系采用“对抗式”或“庭辩式”。 ④法官的作用和地位。在大陆法系,法官是法律的奴仆,只能司法不能立法,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行事;
英美法系将法院置于主导地位,法官决定着法律的效力,兼具司法和立法职能,可以在判决中创造新的原则,即法官造法。
(4)法律分类和术语上的差别
①大陆法系在传统上主要把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则把法律分为普通法和衡平法,直到现代,才开始有限度地使用公法与私法的分类。
②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在法律部门的划分上比较明确、统一,而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法律部门缺乏统一的分类。
3. 法的效力层次应遵循的原则。
【答案】法的效力等级,又称法的效力位阶,其含义是: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由于制定或认可法律的国家机关地位高低不同而形成在效力范围上的等级差别。一般讲,制定或认可法律的国家机关的地位高,其创制的法律文件的等级就高; 制定的程序严格,其法律的效力等级在多数情况下就高。
解决法的效力冲突,一般适用如下原则:
(1)根本法优于普通法。这里专指成文法国家,其根本法是宪法,它是该国立法的基础,其法律效力最高,普通法必须以它为基础,不能与之相抵触。
(2)上位法优于下位法。这是法治国家解决法的效力冲突的通例。
(3)新法优于旧法。这只有处于同一位阶的法律才能适用,就是说,新法不能优于比其位阶高的法的效力。
(4)特别法优于一般法。适用这一原则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同一主体制定的法。
(5)在按上述原则解决效力冲突还存在问题时,我国按宪法和《立法法》有关规定,采用如下方法解决:一是依法裁决; 二是由法定机关改变或撤销; 三是进行备案与审查。
二、论述题
4. 试说明“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中的“法律”和“事实”的含义。
【答案】(1)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是指法律规范。
(2)以事实为根据中的“事实”,是指法律事实。
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的含义分别为:
①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没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就不会有相应的法律关系。但是,法律规范只设计出了法律主体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般模式,它不是现实的法律关系本身。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还必须具备直接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法律事实。它是
联系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的中介。
②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也就是说,法律事实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外在现象,而不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
5. 法律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比如禁止偷盗等即属于道德演化而来,请结合中国部门法的规定论述法律的道德性。
【答案】法律的道德性是富勒提出的重要的法哲学命题,强调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密切关系。
(1)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问题上的观念、原则以及根据这些观念、原则而形成的人们相互行为的某种准则、规范。与法律一样,道德也不是超历史、超时代、超阶级的永恒不变的现象。它是随着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是一种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在存在阶级的社会中,它有阶级性,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
(2)部门法规定有关法律道德性的体现
我国部门法中有些规定直接源于道德规范。比如,民法中拾得遗失物要归还失主,这就是源于古老的拾金不昧的道德规范。另外,有很多法律尽管不是直接源于道德规范,也受到了道德规范的影响。
(3)法律道德性的体现
①道德规范直接成为法律的来源,很多法律规定可能直接将道德上升为法律,道德法律化,从而使法律本身具有了道德基础。
②道德为法律提供正当性证成,推动和引导法律的修改和实施。道德是更高的行为准则,一项法律规定只有符合当时社会上的通行的道德观念才能得到认可和接受,否则就是恶法,必将遭到摒弃。另外,只有法律与道德相适应才能更好的得到遵守和执行,违背道德观念的法律难以执行。
③法律维护道德的实现。法律的道德性还体现在法律对于道德的维护上,除了道德法律化之外,法律的预测、评价和指引作用,也能促使道德的实现。
④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a. 它们具有共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基础,都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都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和发展的。
b. 它们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从实质上说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
c. 遵纪守法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这种一致性也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和极大的优越性。当然,这是就社会主义法律的整体或本性来说的,但实际生活是极为复杂的。如果党和国家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或其他方面有失误,因而导致某些法律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说这种法律还具有崇高道德价值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