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相关物

【答案】社会相关物即与社会本质因素相关的体制和现实作用领域。滕尼斯指出,一切与社会本质相关的体制及其他作用领域,都被理解为社会相关物。从中也可以看出或更多是公社特性或更多是社会特性,以及某种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过渡。通过对社会相关物的分析,滕尼斯将“公社”和“社会”两种基本类型的分析更加具体化了。

2. 权力

【答案】权力,在韦伯看来,意味着在某种社会关系中贯彻自己的意志并排除反抗的所有机会,不管它是基于什么原因; 突出的是互动关系中的单向性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

3. 制度化

【答案】①布劳通过制度化概念阐明了宏观交换关系的结构化过程。他认为,尽管共享价值观为宏观交换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但要真正使这一关系结构化,即维持一种稳定的宏观交换关系模式,还需要制度化过程。

②制度化的核心部分是在共享价值观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涉及各个具体交换关系的稳定和普遍的规范。在布劳宏观交换论中,制度化过程是由最基本的交换关系来说明的。也就是说,制度必须在满足了追求报酬的各个行动单位获得相应酬赏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建立,制度化的交换结构必须给大多数参与者带来利益。

③在制度化过程中,为了抵制可能出现的压力和干扰,在宏观结构中,必然会出现以建立和维持制度为使命的权力单位,它们依靠强制力将个人及各类集体纳入制度轨道。这些权力单位同其他交换单位一样,必须服从共享价值观。作为回报,其他交换单位向它们提供一定的报酬。

4. 有机整合(团结)

【答案】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现代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一式。有机团结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有机团结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白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5. 新马克思主义

【答案】新马克思主义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他试图将马克思的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同韦伯的理性化分析思想、米德的沟通理论、杜尔克姆的社会整合思想、帕森斯的系统功能论、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等人的早期批判理论的思想,以及本土方法论、现象学、符号互动论等理论中的互动观通过改造综合在一起。

6. 文化震惊

【答案】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 处理得当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7. 历史唯物主义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南斯拉夫学术界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理论,它表现为历史的逻辑,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中的运用。因此,它的基本内容是关十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言以蔽之,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理论学说,它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犹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与生物学的关系一样,是理论学说与具体学科的关系。

8. 科学分类

【答案】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作五类: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①天文学,研究天体现象; 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 ③化学,研究化学现象; ④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 ⑤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二、简答题

9. 丹尼尔·贝尔怎样论述后工业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答案】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首先涉及的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但是他并不认为社会结构的这些变化决定着政治或文化的相应变化。而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从三个方面向社会的其余部分提出了问题。这些问题是:

(1)社会结构一一尤其是社会结构一一是一个旨在协调个人行动以达到特殊目的的职能结

构。这些受科学知识作用影响的新职能结构将重新划分社会各阶层,但是人们是否自觉到这种划分,或是否接受这种划分,这是值得追问的。

(2)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制度提出了“管理”问题。即社会知识化和理论知识地位的提高,都提出了如何用理论知识指导和控制政治活动的问题。

(3)强烈依靠认识能力至上和理论知识至上的新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与文化发展的趋势相冲突。依靠科学知识管理政治和指导生活,是理性主义精神或现代主义精神的继续,可是后工业社会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却是反理性主义或反现代性的。

贝尔得出的这三方面问题的实质就是后工业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其中包含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中的问题。而这只个结构都是在马克思社会结构范畴之内的。差别在于:马克思更注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对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根本决定作用,而贝尔则突出强调科学知识对三种结构的轴心作用。

10.如何通过货币经济的发展理解齐美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观点?

【答案】齐美尔以货币经济的发展具体说明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1)齐美尔认为,货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朝着越来越理性化和非个人化的力一面发展,个人的选择性和价值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忽视。像货币这种客观等价物和万能交换者,给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很大变化和影响。

①在任何类型的社会关系中,当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以货币为基础的强有力的契约关系之上,个人之问关系原来带有的那种个性和感情因素就不再发生作用,一切以道德为基础的因素都遭到排斥。货币成为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物。因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成了物与物之间的交往。

②货币的出现使得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分离成为可能。各种文化的客体越来越多地相互联系起来,而与人的个性和情感的联系却日益淡漠。

③人们之间的结合与相互交往,逐渐成为纯粹是为了有限目的的结合与交往,在此之前不必有任何联系。高度专门化的个人,力图创造出一种有目的性的相互关系,斤斤计较和精于计算使整个社会关系都朝着非人格化的方向发展。

(2)正是在这种由货币所集中体现的现代文化矛盾的影响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表现为一种双重的关系,即个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而不能与它脱离,但同时又与社会相对立。

11.如何评价齐美尔形式社会学?

【答案】(1)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思想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它从方法论和研究对象角度上对社会学作了有意义的界定,对社会学研究专门化和制度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但形式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却很少被后来的社会学家继承,是因为形式社会学对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描述过十抽象。齐美尔对于形式的特别强调,导致他所提出的形式类型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这些形式关系所具有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特征,更多地成为精神理解和思想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