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大学美术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雕塑艺术的特征。
【答案】(1)物质与技艺的统一。在所有造型艺术中,物质材料对审美效应制约最大的是雕塑和建筑,不同的物质材料,对于雕塑晶的外观、气质、风格等均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玉石、大理石、象牙、青铜、泥土等,其本身就蕴含着不同的审美意味。此外,技艺对于雕塑艺术也有重要作用,除了艺术创作所需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构思外,技巧性、制作性对雕塑也必不可缺,雕塑创作本身·就带有某种艺术制作的味道,雕塑家掌握的刀工,手法、技巧都对雕塑艺术的成败高低至关重要。
(2)造型与观念的融合。一般说,雕塑的题材大多较单纯。雕塑以实体性的形体为艺术语言,这使它在题材上受到很大限制。这决定了雕塑的造型必须追求单纯明朗,必须舍弃生活现象中大量的偶然细节,选择那些最有概括性和最富表现力的:瞬间形体动作与表情来塑造静止而单纯的形象。然而,雕塑艺术的长处正在于把表现的单纯性同精神的内在性有机结合起来。雕塑所表现的内在的灵魂,所表现的情感、气韵、神采和精神,不能由外部注入,只能在形体的塑造中“自内向外”辐射。简述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建筑艺术除了实用性同审美性相统一这个主要特征外,一般还具有三大特征:
(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建筑的美主要从造型上体现出来,这是许多艺术共通的设计原则。建筑的造型本身要求高度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运用对称、平衡、合适的比例,质感、色彩、形状讲究多样统一,注意整体和局部、个体和群体、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及环境的协调等。各种建筑部件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组成,往往给人以类似于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所以有人把建筑称之为“凝固的音乐”。
(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建筑艺术虽以个体形式出现,但它同周围环境实际上是分不开的。而它同环境的谐调往往体现出人的意志,品格,成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在所有艺术中,建筑艺术最具有稳定性、长久性,一旦建成往往可以保存千年(如埃及的金字塔、我国的长城)。建筑又以它那巨大的体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分外引人注目。正因此,建筑不但要注重自身的完美,还需注意它同周围环境谐调,构成一种建筑群体的整体美。
(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建筑艺术的内容主要体现为一种宽泛、笼统的象征性。建筑艺术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一些以观赏为主的政治性建筑和宗教性建筑之中。例如古今中外统治阶级所建的宫殿、会堂之类; 大多曲折地反映出统治阶级的意志、权势和气派,其规模、形式、结构大多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北京的故宫,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
2. 为什么塞尚被称为是“现代艺术之父”?
【答案】塞尚,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
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造型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之所以被称之为“现代艺术之父”可以归结为三点:
(1)他打破艺术的传统规则的束缚,按照自己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来处理画面;
(2)他确立一种崭新的艺术观念,并以此来推动艺术的实践和探索。20世纪的现代艺术创新几乎都体现了这样一种观念先行的模式;
(3)他引导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艺术方向:立体主义一一构成主义,而凡高和高更的表现和象征的风格倾向自中世纪以来在绘画艺术中就不断出现过
总之,在塞尚之前的艺术发展史中,画家把注意力放在再现客观对象上,而画家本人却做了模仿自然的奴隶。但塞尚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有意识的地将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塞尚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整个西方艺术的进程,对他以后的艺术家产生观念上的震撼,导致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现代艺术起始于塞尚。
3. 简述美术发生理论中的游戏论。
【答案】游戏论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宾塞。席勒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动力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他既是人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辩证统一,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席勒的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之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原始美术的审美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他的游戏论中关于动物过剩精力的发泄与游戏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能冲动和需要对美术发生的作用也有启发性。斯宾塞发挥了席勒的游戏说,人们因此把游戏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4. 简述对共鸣的理解。
【答案】(1)原为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艺术鉴赏中的共鸣,是艺术鉴赏阶段产生的一种心灵感应现象,指的是鉴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与鉴赏客体(作品)之间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呼应、融汇相通,产生大致相仿的情感。这时,鉴赏者的主观世界由充分感受和领悟而与艺术作品的艺术世界形成深层审美沟通,并以艺术作品为中介而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形成深层审美沟通。
(2)艺术鉴赏中的共鸣一般有两种情况。
①一种是鉴赏主体在鉴赏文艺作品时,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以及艺术晶中所表现的人物命运深深打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有时甚至达到主客体融合为一、物我两忘的境地。这一般在鉴赏主体与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处境、思想情感、人生遭遇十分相似的情况下才有。例如《红楼梦》第22回描写林黛玉听《牡丹亭》戏文时,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忘情地步,因为(《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被幽禁在深闺内院,青春虚度的爱情苦闷,同林黛玉的地位、处境都十分相似,林黛玉由此产生“仿同”心理。
②艺术鉴赏中的另一种“共鸣”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
作品对,在某些方面产生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这种共鸣多半是局部性的,其强烈的程度远不如前者,但范围极广,可以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界限。例如,莎土比亚的四大悲剧,几百年来一直活跃在世界各国的舞台上,受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的共同喜爱。这类共鸣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从鉴赏的客体上看,艺术作品本身必须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形象生动真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欣赏的主体上看,欣赏者的“期待视野”中往往蕴含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与情感体验,即鉴赏对象的某一方面因素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共同性,同欣赏者在思想情感上能,够沟通呼应。比如赞美自然风光、祖国河山,歌颂忠贞爱情、诚挚友谊,表现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反映思乡、思亲,人之常情,作品往往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感染力。此外,一些表现人生哲理、揭示生活真谛,富于真理性、启示性的作品,也常能跨越时空界限,激起世世代代人们的思索回味。
有时,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品思想正好击中鉴赏者的兴奋中心,也能点燃起“共鸣”的火花。例如当一个民族面临外敌侵侮、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描写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作品载最能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引起广泛的共鸣。
二、论述题
5. 论述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答案】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1)艺术的继承
艺术的继承性是指当代艺术同过去时代艺术的联系。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在反映他所处的时代生活时,都要以过去时代的艺术中所积累的经验、传统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都要受先前整个艺术发展的制约,从而在前进的道路上实现人类审美发展的连续性。艺术的继承性不仅仅指艺术中的形式因素(艺术语言成分等),而且包括先进艺术的思想基础,道德审美理想,对待所描绘的现实的原则、概括性格等实质内容。但艺术的继承不应是机械地重复过去的模仿主义,而应是包含艺术创新的继承。
(2)艺术的创新
艺术的创新是指当代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过去时代艺术的革新发展。每个时代都向艺术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任务,要求艺术反映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形成具有体现当代新内容的新的艺术形式,用新的人物、主题、进步思想、方法、手段和手法丰富艺术创作。同时,艺术的创新并不要求取缔过去的审美、艺术经验,而是要把这些经验最优秀的方面加以发扬光大。所以要把艺术的继承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
(3)创新与继承
①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有机统一起来。艺术的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 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 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