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大学美术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概念意义上是不同的?
【答案】中国的山水画和两方的风景画都是艺术家们对自然的共同情感表达,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山水画与风景画在概念意义上是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
(1)写意性与写实性的区别
①山水画的写意性中国古代山水画具有写意性,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最根本的特点。即强调哲理性的显现,又重视抒隋的表达。中国绘画表现出的偏重主观情感的表达,强调写意性的特点,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及宇宙人生观紧密相连。
②风景画的写实性
西方画家非常注重绘画的写实性。写实性即偏重客观描写对象的外在特征,把客观对象的色彩、外貌及所受的光影关系都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西方风景画家追求尽可能地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试图更形象、更直接地表现自然。
(2)绘画表现手法的区别
①山水画的笔墨工具
中国画因为使用的是富有弹性的毛笔和对笔触、水分变化反应灵敏的宣纸,所以形成了中国画笔墨不易塑性,笔触变化无穷的特点。
②风景画的油画工具
西方绘画使用的是与中国画完全不同的油画笔、油性颜料与画布,它用油画笔和颜料表现形体的块面和明暗,加之以色彩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塑造出接近现实事物具有立体感的对象。工具与表现媒介的差别必然导致中西绘画表现手法的不同。
2. 如何理解美术发展的他律性(社会制约性)?
【答案】美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美术的发展是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的。
(1)经济与美术发展。
①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美术的发展是决定于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作用于美术首先表现在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早或迟发生变革。其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会促使艺术的繁荣发展。另外,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就会为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新的生产力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最后,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艺术发展时,其背后还是经济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美术同时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②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
不平衡性。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与美术发展。美术的发展必然地受到各种社会意识的影响。
①神话不仅在原始活动中充当重要角色,而且影响各时期、各民族的艺术,是艺术创作的土壤;
②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是制约和影响美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宗教牵动和制约美术的发展;
④哲学影响着美术的创造观念。
总之,艺术受制于经济基础和其他社会意识,艺术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和各种社会意识。美术既不是经济的直接反映,也决不是其他社会意识的简单工具。
3. 如何理解美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答案】美术作品就其本质而言是审美对象,是精神产品。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它又能成为美术市场中交换的对象,具有商品属性。所谓艺术的商品属性,就是至艺术作品作为劳动产品和交换物双重属性的统一,是市场附加在作品上的一种外在的社会属性。
(1)在一定条件下美术作品会成为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美术作品是艺术家付出艰苦劳动所得的一种劳动产品,一旦这种产品(艺术作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换取相应的报酬,美术作品就成为商品。
(2)美术作品是一种特殊商品。首先,它是一个欣赏对象,是精神产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其次,美术作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地方还在于‘已受到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各种思潮观念和风尚的影响。由于这两点,美术作品的价格在艺术市场的交换中并不一定能真正得到价值的实现。
(3)美术作品作为美术家的劳动成果,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美术作品投入市场,美术作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变为可以交换的产品。它的价值就表现为交换价值即价格。美术作品的价值是内在艺术性范畴,价格是外在现象性范畴,美术作品的价值是在价格背后起调节作用的因素。美术作品价值大小由美术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所决定。
4. 如何理解美术的基本特征?
【答案】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或平面上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门艺术。
(1)就美术创造的形象化手段来说,造型性是其主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所谓造型,就是塑造形体,我国古代画论中称为象形。造型性的特点就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平面上或三维空间里将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视觉形象固定下来,以静态方式再现世界的可视的、感性的真实存在。
(2)美术的空间性和静态性,是分别对美术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把握。美术创作是以一定实体性物质材料创造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形象,如绘画有二维空间,雕塑、建筑有三维空间。
美术只能反映客观物象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的状貌,只能塑造存在于空间的静止的形态,这就使美术作品的形象具有一种瞬间性和静止性特点。
(3)美术的视觉性就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感知媒介主要是视觉而言的美术的创造和欣赏都必须通过视觉来进行。
美术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上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空间性四个方面来把握。
二、论述题
5. 结合20世纪中国美术家(或设计家)及其作品,论述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地域性的关系。
【答案】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全球化日益凸显,地域性民族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地域性形成辩证的动态关系。
(1)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文化和艺术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形成西方文化艺术处于领导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潮流的错觉,而亚非拉等地则尾随其后,亦步亦趋模仿照搬。以我国的绘画艺术为例,我国的画家、艺术家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侵染和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同时又处于国际文化的当代性交互大背景下,在一背景下,出现当代艺术不为世界范围内艺术收藏人士钟爱的局面。
(2)考虑文化艺术的全球性的同时,也要考虑文化艺术的地域性。在全球化发展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极具地域性的特色文化艺术正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独特艺术体验和感受的表达。以当代绘画艺术为例,同样需要建立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基础上,如果没有文化基础,那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齐白石视笔墨为一切,吴冠中饱含真情的吴氏笔墨,天津谢玉玺七十载扎根笔墨。
(3)18世纪一20世纪30年代,西方文化艺术中心在法国,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美国纽约取代欧洲,成为全世界的艺术中心。而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艺术已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和空前昌盛的艺术前景。艺术家突破地域的限制,在全世界各地流动、创作、展览,从而走向国际化。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大批的艺术家走出国门,甚至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例如,近现代的画家徐悲鸿、吴冠中,当代的画家刘大为、谢玉玺等。
综上所著,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全球共同的标准之上的。在当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艺术的形式与功能不尽相同,有自己的特性和意义,正是文化的多元性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