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850自然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风沙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地表特征、风动力状况是风沙作用及形成风沙地貌的基本条件。
(1)地表平坦:
平坦的地面以及开阔的内陆盆地,有利于气流的运行;同时往往堆积有比较丰厚的碎屑物质,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质来源。
(2)干旱少雨:
干旱区雨量稀少,蒸发强烈,土质干燥,地表植被稀疏或完全裸露,因此,有利于气流对地面的直接作用,从而引起沙粒的吹扬和沙丘的移动,使地面受到风沙的侵蚀。
(3)风沙流的形成:
干旱地区由于地面裸露,受强烈的日照后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造成强烈的上升气流,风的强度和频度都较大,这些都为风沙地貌的发育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2.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1)生物适应性定义:
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与其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互相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这种适应对于保证生物生长、发育和传留后代有着重要意义。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①植物方面,深入土壤的根系,直立于地面上的茎枝和形状扁平、面幅广阔的叶子,都是植物竭尽所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体现。仙人掌叶子退化成针刺,减少水分蒸腾,肥厚的肉质茎贮存大量水分以适应炎热的气候条件。
②动物方面,许多动物借助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躲避捕食者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就是最好的例子。
(3)适应性的产生:
这些适应,都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自然演化的结果。
3. 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根本区别在哪里?
【答案】(1)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其特征有:
①生境多种多样
陆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复杂多变,水分、热量等主要生态因子分布不均和地形高低起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
②陆生生物的种类繁多,生物群落类型多样
土壤的发育与大气直接接触,为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使陆生生物的种类繁多,生物群落类型多样。
③平均生物生产量较高,生物物质积累量巨大
环境的多变使陆地生态系统的季节性变化和各种类型的演替比较明显。
④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
a. 与热量气候带相适应,植被或生态系统也呈带状分布。
b. 由于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植被或生态系统由沿海到大陆内部依次更替。 (2)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其特征有:
①广大水域环境的特征比较均一且变化较缓和,较少出现极端情况。
②水生生物分布范围广泛,系统类型也比陆地少。
(3)区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4. 自然地理学基本规律有哪些? 举例说明。
【答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有:
(1)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海洋表层亦有表现。例如:
纬度地带性:同一时期,我国气温由北至南逐渐升高;
经度地带性:我国降雨由东至西逐渐减少,东部气候湿润,到西部则变为干旱地区;
垂直地带性:如天山中部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荒漠、荒漠化草原、山地针叶林、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亚高山稀疏植被。
(2)非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
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例如:沙漠中出现绿洲,沙漠地区炎热,干旱,却能出现绿洲,这便是非地带性规律的表现。沙漠中出现绿洲多是因为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影响了地带性规律出现非地带性规律。
5. 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案】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及一些活的微生物。①土壤矿物质按质量计占固相部分的95%,
,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按容积计占38%,它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矿物两大类。原生矿物指岩石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已改变。次生矿物指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②有机质概指土壤中动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数量虽少,但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肥力发展影响极大,而且也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源泉。
(2)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费力因素。它不仅是植物生活必需的生态因子,也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介质,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①吸湿水是指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附水汽分子。②毛管水是毛管孔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是自由液态水,可移动。毛管水有两种:一是毛管上升水,即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而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另一种是毛管悬着水,与地下水无联系由降水和灌溉保存在土壤上层毛管中的水分。③重力水是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3)土壤空气是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混合物,主要来自大气,其组成成分和大气基本相似,以O 2、N 2、CO 2及水汽为主要成分,但在质和量上与大气成分有所不同。由于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一氧化碳比大气中含量高,而氧含量比大气低。
6. 如何认识地表环境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及土壤对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⑤母质因素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