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850自然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生物种群

生物种群是指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当生命组织进入到种群水平时,生物个体己成为较大和较复杂的生物系统的一部分。此时作为整体的种群出现了许多不为个体所具有的新属性,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分布格局和某些动物种群独有的社群结构等。

在自然界,种群是物种存在、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对象。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2)生物群落

群落是生物经过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间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比种群更复杂更高一级的生命组建层次。生物群落是指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群落由于组成成分中生物类别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和名称,如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等,它是人们为研究方便而划分的。生物群落虽是存在于自然界的整体,但其中以植物群落最突出且引人注目,在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中所起作用也最大。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如北京的植被、秦岭山地的植被都是指该地区的全部植物群落。

2. 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特别严重? 可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答案】(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①土质方面:黄土高原的土质以粉沙为主,细沙和黏土的含量都较少,黄土结构疏松,多空隙和垂直方向的裂缝,许多物质遇水后可发生济解或分散。

②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底少,斜坡多,地面破碎。

③降水方面: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降水强度大。

④植被方面: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植树种草,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3. 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答案】(1)地球圈层分化

数十亿年前,刚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逐渐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为温度超过其熔点而以液态出现。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入地心,首先形成地核。重物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发生压缩。压缩转功变为能量又使地球局部增温和熔化。而物质的对流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2)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①大气圈

a.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78%)和氧(21%),其次为氩(0.93%)、二氧化碳(0.03%)和水蒸气等。此外还有微量的氖、氦、氪、氙、臭氧、氡、氨和氢。

b. 地球大气富含氮、氧,它们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其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又有重要意义。

②水圈

a. 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约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甚至矿物中的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

b. 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c. 水分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而且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

③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3)三大圈层分布特点

①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它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

②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互相渗透互相重叠的。

4. 地壳构造运动有些什么特点? 它在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上有什么表现?

【答案】(1)地壳构造运动的特点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特点。

(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①岩相

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大类。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形成海退层序。反之,地壳下沉则形成海侵层序。

②沉积建造

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就是沉积建造。基本建造类型有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③地层接触关系

主要分为整合、假整合与不整合三类,可以清楚反映构造运动的某此特点。

a. 整合。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

b. 假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c. 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

5.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原则、依据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些方面今后需要侧重研究?

【答案】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的基础,土壤分类的进展代表了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并存。

(1)发生分类

该分类是以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分类基础。同时在分类中将耕种土壤和自然土壤作为统一整体进行土壤类型划分,力求揭示自然土壤与耕种土壤在发生上的联系及演变规律。为我国的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发生分类的重点是土类。

(2)系统分类

该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基础,以定量化、标准化为特点。系统分类以诊断层、诊断特性及定量化指标为分类原则,系统分类侧重于土纲。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系统分类,共分6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为了与国际土壤分类接轨和便于交流,引用一些国外成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例如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在引用过程中,根据我国土壤的性质对某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概念和区分标准作了修正和补充。

(3)侧重方向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的基础,土壤分类的进展代表了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并存。前者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三结合的分类原则,自20世纪50年代采用,历经半个多世纪,己在科研、教学和各级生产部门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我国的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后者以诊断层、诊断特性及定量化指标为分类原则,代表了目前世界土壤分类的新方向。两个土壤分类的参比,对今后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6. 什么是地理环境?

【答案】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