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渤海大学中国古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均输法
,武帝以孔仅【答案】均输法是汉武帝推行的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垂,开始在全国推行这项政策,在各郡国设均输官,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连同运输费用折价交给当地的均输官,由均输官在价低的地方采购,将其中一部分运往京师作为官需或交平准出售,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有时还在价贵的地方将出卖贡品所得款项,用以采购当地价廉的土特产,易地辗转贩运贸易。运输所用的人工,名义上由国家支付工资,实际上是征发的民夫,成为农民的一种徭役。
2. 平准法
【答案】平准法是汉武帝推行的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由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桑弘羊提出,在长安设置名为“平准”的机构,以大司农属下的平准令掌管。凡大司农诸官的所有物资,包括均输贡物所剩余的物品,以及工官制作器物中作为商品的部分,基本都集中到这一机构,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就以低价出售; 价格下跌时,则予收购,以保持物价相对稳定。就理论上说,这种官营商业能起到平抑物价,限制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的作用,对百姓有利,但在实行中,官商勾结囤积居奇,贱收贵卖,进行投机,富商大贾并未受到真正的抑制,贪官又乘机中饱,结果使百姓受苦。
3. 周公东征
【答案】周公东征是指周公为平定东方三监叛乱而进行的征伐。周武王灭商两年后,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尚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因企图继王位,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散布流言,并煽动蔡叔、霍叔,怂恿武庚及东方诸方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公开叛乱。周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敌对势力,多方权衡,决定兴师东征。前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黯霍叔,又在洛水北岸修建锥邑,作为周的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东征使周朝的影响达到东海之滨,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具有重大意义。
4. 《永乐大典》
,是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答案】《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
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的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后,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借以保存流传。
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22877卷,目录66卷,共11095册,3亿7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
5. 徽率与祖率
【答案】刘徽在其著作《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他首先从圆内接六边形开始割圆,每次边数倍增,算到192边形的面积,得到π=157/50=3.14,又算到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π=3927/1250=3.1416,称为“徽率”。南北朝时祖冲之算出的圆周率的近似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圆周率的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祖冲之首创上下限的提法,将圆周率规定在这个界限间。并且他的圆周率精确值在当时世界遥遥领先,直到1000年后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超过他。所以,国际上曾提议将“圆周率”定名为“祖率”。
6. 楚汉之争
【答案】楚汉之争是指继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历时5年,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反秦农民起义军攻占秦都咸阳,秦亡。继之项羽入关,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分封诸侯王。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据巴蜀、汉中之地。八月,刘邦乘项羽镇压齐地叛乱之机,起兵攻占关中,远袭彭城,为项羽所败。便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势力,与项羽成相持局面,并派部将韩信攻掠赵、齐等地,项羽腹背受敌。汉四年,双方言和,以鸿沟为界。次年,项羽依约撤兵而刘邦再次乘机约韩信等人合力围追。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楚军全军覆灭。次年,刘邦即皇帝位于定陶附近的把水之南,国号汉,五月迁都于长安,史称西汉。
7. 《大明律》
【答案】《大明律》是指明代官修的综合性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
,次年2月完成,颁行天下。洪武二十洪武六年,朱元璋诏刑部尚书刘维谦等制定《大明律》
,以名例冠于篇首,下按六部官制,分吏、户、礼、兵、二年,他又命翰林院同刑部修订《大明律》
刑、工六律,一改隋唐以来沿袭的法律体系结构。洪武三十年又将二十二年律中畸重者加以修订;同时,将《钦定律浩》附于律文之后,同年5月正式颁行。明万历十三年,又将《问刑条例》附后,形成《大明律附例》。它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
8. 践土之盟
【答案】践土之盟是指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城澄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营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周天子希望晋文公能恭敬地服从命令,以安抚四方诸侯,并惩治不忠于王室的邪恶之人。对于周天子的恩宠,晋文公三次之朝觐周襄王表示尊敬。这次会盟,换得了周王室对他的支持,他的霸主地位由此而得己确立与巩固。
二、简答题
9. 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
【答案】(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为巫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 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小得世袭。
②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汉武帝的官制改革将一部分丞相权力收入皇帝手中,达到了抑制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
③东汉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有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国家实际的决策机构,虽然设有三公,但三公已经被架空,只有议事权,而没有实际权力,且往往因为小事而被罢免。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从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
①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在隋朝时称为内史省,主要负责定旨出命,中书省长官称为中书令,共两人; 门下省掌管封驳审议,认为不合格的政令可以驳回,长官称为侍中,共两人; 尚书省是最高的执行机构,长官称为尚书令,但不常设,尚书令下设副长官左、右仆射两人。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称为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