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702专业一之人格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我效能感

【答案】(1)含义

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这是一个与罗特的预期很相近的概念。

(2)影响

①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情绪。如果一个人对某行为或某任务的自我效能感较高,则会情绪饱满、充满自信地去执行这种行为、完成这种任务,相反则会回避这种行为和任务。

②高自我效能感可能导致更为勤奋、忍耐、持久的努力,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为自我效能感带来更多积极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相反,低自我效能感可能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从而加剧失败,导致更低的自我效能感。

2. 制约系统

【答案】制约系统(constraint system),相当于五因素人格模型中严谨性与宜人性的结合体,以及艾森克神经质量表的低分段。该系统抑制了大脑中信息的流转,包括了5—羟色胺的上行通路,也正是这个通路提供了一个脑内神经支配的大范围弥散模式,它能与BFS 产生互动,并据此调整奖赏的寻求。

3. 自我图式

【答案】图式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个体用以认识世界的有组织的基本模式;是贮存在记忆中的抽象认知功能结构,是了解环境、解决间题的参照系;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自我图式是从过去经验中得到的,是对自我的认知发现,它组织和指导与自我有关信息的加工。个体的自我图式是由其行为中最重要的方面组成的。

4. 投射测验

【答案】(1)含义

投射实验是人格测量的一种方法,用于探索个体心理深处的活动。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认为个体无法凭借自己的意识来说明自己,而必须借助某种无确定意义的刺激为线索,把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动机、冲突等心理活动不自觉地投射出来。

(2)特点

采用一种暖昧的刺激,如墨渍、无结构的图片等,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做出反应。为

减少伪装的可能,通常不让被试知道测验的真正目的,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论假设对被试的反应作出解释。

(3)适用范围及评价

通常应用于临床治疗,适用于儿童和成人,且不受文化程度的制约。在了解被试的人格因素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著名的有罗夏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

对这类测验结果的解释大都依赖心理学家的经验,其信度、效度一般都较低。

5. 个案研究法

【答案】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6. 基本人格结构

【答案】(1)含义

卡丁纳人格理论术语。特定社会或团体的初级风俗在所属成员身上形成的共同的心理或行为丛的总和。个体适应外部世界的有效工具,构成次级风俗的心理基础。

(2)基本人格结构与性格

不同于性格(character ),后者指同一风俗背景下个体人格的独特性,而前者指同一风俗中个体都具有的共同的人格特征。

(3)基本人格结构与现存风俗

既是现存风俗塑造的结果,反过来亦决定个体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导致现存风俗的改变或新风俗的创造。

(4)来源

源于个体在初级风俗影响下形成的早期经验。最初是初级风俗对儿童行为反应的强化中形成的心理丛,凭借个体对初级风俗意义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基本人格结构的要素。是个体对影响自己的特定风俗的反应的沉淀。

7. 强化疗法

【答案】(1)含义

强化疗法又称为操作条件疗法,它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强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治疗方法。

(2)理论基础

强化疗法是建立在操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操作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活动的结果会影响其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如果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那么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这种行为在以后就会发生;如果行为的结果是消极的,那么就只会产生消退作用,个体在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行为。

(3)分类

强化疗法可以有以下治疗技术:①行为塑造技术;②渐隐技术;③提示技术;④正强化技术;⑤代币强化技术;⑥内隐强化技术;⑦负强化技术;⑧消退技术。

8. 强化

【答案】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或称强化刺激),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就叫做强化。强化物在相应的操作反应行为之后出现一次,我们就说这一操作反应行为得到了一次强化。比如,给予微笑、赞扬、奖品,允许参加个体所喜爱的活动等,都是在对希望个体学会的某种行为或个性品质进行正强化。

9. 机能自主性

【答案】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换言之,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过去的己经过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

10.俄狄浦斯情结

【答案】俄狄浦斯情结译为“恋母情结”,亦称“普遍情结”。精神分析理论术语。男孩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恋母斥父欲望。弗洛伊德援引自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子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杀父娶母的故事。

弗洛伊德认为,3岁~6岁儿童的人格发展处于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此时,男孩对母亲具有强烈的依恋性,将母亲看成自己爱慕的第一个对象,千方百计讨好她,想独占她,而将父亲看成竞争对手,表示出攻击意识。男孩这时并没有明确的结婚、性交概念,只是在对母亲的恋情中能获得一种性前期的快乐。此阶段,男孩以父亲自居,以父亲为榜样行动。他们对父母亲一爱一恨冲突的解决,需要放弃取代父亲的目的,推迟满足自己的意愿,直到身心发育到与性心理同一,并选择新的异性对象替代母亲为止。

弗洛伊德认为,此情结是神经症的核心,也是宗教和道德的最终根源。只有当这种情结得到解决,发展出一种超我的作用对行为进行调整,对文化思想和戒律进行内化,或情结被压抑到潜意识之后,儿童才可能向新的人格阶段发展。

二、简答题

11.在弗洛伊德看来,什么是健康的人格?

【答案】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虽然主要探讨变态人格、变态心理的发生与矫治问题,没有专门讨论健康人格的问题,但他的理论之中还是包含了不少关于健康人格的真知灼见。

(1)在其人格结构论中,他主张人格健康的关键因素是自我,只有具有强大而充满理性的自我才能平衡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对立、本我与现实的矛盾,寻找到满足矛盾各方要求的最佳行为路线。只有本我、自我和超我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与和谐统一的状态中的人格才是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