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柯尔伯格对儿童的品德发展水平进行了划分,提出了品德发展的( )
A. 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B. 四阶段说
C. 六水平三阶段学说
D. 六阶段说
【答案】A
2. 旨在把握学习材料的纲目、要点及其内在联系的学习策略是( )。
A. 复述策略
B. 精细加工策略
C. 与标题策略
D. 列提纲策略
【答案】D
3. 道德性是指( )。
A. 指山舆论力量与人们“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实行的总和
B. 指个人按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显示的某些稳定特性或倾向
C. 是个人道德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
D. 一个人的行为由道德观念支配而仍未形成品德之前的道德表现
【答案】D
4. 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梦的解析》,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 )。
A. 萌芽
B. 诞生
C. 发展
D. 成熟
【答案】B
5. 4~20岁的个体脑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即表现出两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5~6岁左右,第二次发牛在13~14岁左右。而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的思维进行研究,发现5~6岁和13~14岁是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加速期。由此,可以看出( )。
A.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直接决定了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
B. 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
C.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间接决定了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
D. 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问接决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
【答案】B
6. 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谈话法
C. 实验法
D. 问卷法
【答案】C
7. 强凋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的理论是( )。
A. 格式塔的顿悟说
B. 认知发现理论
C. 认知同化理论
D. 认知建构理论
【答案】D
8. ( )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A. 维果斯基
B. 皮亚杰
C. 埃里克森
D. 朱智贤
【答案】A
9. 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
A. 同化
B. 顺应
C. 平衡
D. 重织
【考点】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的考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来实现的。同化是指学生利用相关的原有认知经验对新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并生成更丰富理解的过程,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同化是儿童理由己有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己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当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存在偏差或完全对立时,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原有观念或完全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的过程; 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的不断交替出现的过程; 重组是指原有经验系统的成分保持不变,但是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1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华生
D. 布鲁纳
【答案】D
11.下列关于学习的联结理论的主要观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B. 学习过程中要经多次尝试和错误才能找到正确的联结
C. 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
D. 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可是直接的,也可是间接的
【答案】D
12.下面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
A. 物质性、协调性、简缩性
B. 适应性、协调性、简缩性
C. 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 观念性、协调性、适应性
【答案】C
【解析】操作技能本身属于技能的范畴,具有一般技能所有的特点,但就操作技能本身而言,又具有与其他技能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有: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因此,答案为C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