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南阳城市历史地理述论

关键词:地理基础,城市平面布局,城区空间演变,工商业区

  摘要

  南阳城是全国盆地孕育的一颗明珠。南阳盆地三面环山,只有西南一面沿唐白河流域敞开,穿过山涧的谷口是盆地与外部联系的交通孔道和重要兴隘。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南阳城的发展深深地烙上了盆地色彩。南阳城发展的确历史不但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连,而且与盆地内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从静态的南阳城来看,它的平面布局因朝因代而不同。两汉南阳城规模大,城垣完整,当时的南阳城有两重,即大、小城,大小城相连,俗称母子城。城北为手工业作坊聚居区,城南为贵族官僚的居住地,大城之内,小城之外为一般地主和居民居住区。明代的南阳城为南阳卫指挥使郭云重新修筑,城区规整,东西南北都有通街大道,这些贯通东西南北的大道构成南阳城区平面布局的基本骨架,官署和王府又成为整个南阳城平面布局的主要组成部分,居名被迫迁往城外。城的东关和南关由于驿道所经和白河码头的繁盛,成为南阳城的主要商业区。清代的南阳城是在明代南阳城的基础上经过三次复修而成,城区道路成三经四纬网格结构,这些道路将南阳城区划分为十二个方块,城区整体结构成棋盘形。城西南仍为行政中心所在地,城内东、北、西和城外五关基本上为平民居住区,城南为工商业区。寺庙、学校、市场由分散在城外的东、南、西、北及城内各处,众多的寺庙、学校构成了南阳城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白河及其支流梅溪河对南阳城平面布局影响比较大,南关紧靠白河,外城形状极不规则,完全依白河走向布设。   城区空间拓展是城市生态系统由一种走向另一种平衡的过程。远在汉代,南阳城“周长三十六里”,分为内外两重。隋唐时代,南阳郡(州)治转移到穰县(邓县),南阳城成为南阳县六镇之一,城区规模小,“止据西南一隅”。至此,南阳城外城被彻底破坏,内城成为元、明、清南阳府城发展的基础。   城市工商业区是城市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阳城远在战国,秦汉时代即为天下名都。笔者在文章中初步探讨了战国秦汉“宛市”的方位,认为“宛市”就在秦汉南阳郡内城之东北隅。明清时代南阳城内市场遍布整个南阳城区,但主要市场(即墟市或今天的商业区)分布在城的东关和南关,尤以南关为最。南阳城商业区呈现向南逐渐移动的趋势,并最终使南关成为南阳城最繁华的商业区所在。南阳城工业区同南阳城商业区一样呈现了向南移动的趋势。   (全文约三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