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连续报道

【答案】连续报道是指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持续的报道,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和内容有完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此类报道可分为进行式连续报道与反应式连续报道。前者往往用来报道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处于“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以事物的连续性和时间的先后为着眼点,不断地发表多篇报道; 后者往往是重要的、典型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经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不同反应,然后将这些“反应”报道出。

2. 亲历事件

【答案】亲历事件是指记者身处在事件发生的同时空,作为事件的目击者,从头到尾亲历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通常是在预知事件的采访或体验式采访中才是可行的。由于记者亲历事件,取得的是第一手材料,感受的是当时当地的现场气氛,这种现场材料较为真实可信的。

3. 新闻事实

【答案】新闻事实,是指构成新闻报道内容所必需的各种具体材料的总和。新闻事实来自客观实际,是从采访过程中获得的大量素材中提炼出来、具有某种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同时又是新闻题材赖以形成的基础。完整的新闻事实,既需要具有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和公众关注程度等特殊素质,也要求具备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过程、原因等新闻要素。

4. 风貌通讯

【答案】又称为“旅行通讯”、“概貌通讯”。它是以采访者旅行见闻的视角反映社会变化和风土人情的通讯,因此,也有人简称为“记地”的通讯。报纸上常见的诸如“见闻’夕、“巡礼”、“散记’,、“纪行”等都可归属于这类通讯。

5. 消息头

【答案】消息头是指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开头部分冠以的“**讯”或“**电”之类的字样。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视消息头的运用。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讯”主要是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凡是报社通过自身的新闻渠道所获得的本埠消息,一般都标明“本报讯”。“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各家新闻通讯社向报社传递新闻信息时,多数采用此类形式。

6. 新闻结构

【答案】新闻结构是指消息组织材料、安排内容的方式,是体现体裁特征的重要因素。多数消息包含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四个部分,一般按突出主要新闻事实和简明扼要、脉络清晰的要求组织成有机整体。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结构、时序结构、逻辑结构、导引结构等形式。一条消息究竟采用哪种结构形式,往往是综合考虑新闻事实本身的联系、媒介的传播特点,以及更好体现报道意图等诸多因素的结果。

二、简答题

7. 简述描述型导语与新闻素描的区别。

【答案】(1)描述型导语与新闻素描的区别在于:

①描述型导语所描绘的景物、场面,只是新闻事实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部分,一个小插曲,它不是新闻要反映的全部内容,而新闻素描大多通篇以描为主。

②新闻素描一般也不用描述型导语开头。受题材限制,描述型导语不如概述型导语用得普遍。

(2)描述型导语的长处是显而易见的:

①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引起读者的好奇,令读者不能不读。

②能以情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可以强化新闻的报道效果。

③用剪影的办法来写。描述型导语中的描写要以最精练的文字,三言两语勾画出事物或景物特有的状貌,不要挥洒。

8. 简述新闻语言的风格及其决定因素。

【答案】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新闻语言在符合总体要求,即准确、简洁、鲜明、生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报道、不同的作者应该有不同的语言要求,或者说可以写出不同的风格。

(1)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

消息比通讯更惜墨如金,消息的语言是一种具体陈述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语言。

通讯由于承担着展开事实、描写事实、再现事实乃至解释事实的任务,它比消息报道的内容更详细、更深入,它或是对消息所提供事实的进一步必要的补充,或是对消息所报道的全部事实或某一部分事实的“放大”。

通讯报道的范围比消息更广泛,因此,它可以也必须更多地调动各种修辞手法,更多地借鉴文学写作的技巧。一般来说,通讯的语言比消息更形象、更丰富、有更多的感情色彩。

(2)新闻语言风格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

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新闻事实,它的基调是不同的。例如有的题材是严肃的,有的题材是活泼的,有的题材是华丽的,有的题材是平实的,有的题材是欢快的,有的题材是凝重的等。分清题材的基调。对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在写作中选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现新闻事实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在确定了报道题材基调的时候,往往也就确定了撰写这篇报道时的新闻语言风格或者

色彩。

(3)新闻语言风格还取决于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

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对于新闻语言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语言的整体基调,或平淡或激扬。

9. 怎样看待服务性消息的功能、作用?

【答案】看待服务性消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可以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性信息。

21世纪将是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既可造福于人类,又会为人类带来负面影响,搞不好甚至会造成灾难。服务性可以消息从生活角度,监视科技动向,提供切实可用的服务性信息,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当代的市场经济十分复杂。全球范围的商品流通拓展了选择空间; 激烈竞争带来的负产品一一伪劣、欺诈随处可见; 从大众化消费向个性化消费的转变,又刺激着人们对消费信息的需求……在茫茫的商品经济的海洋里,读者大众要求新闻媒体作自己的助手和朋友,为其提供最好的消费指南,帮助他们少花钱、买好货,帮助他们与欺诈行为做斗争,帮助他们满足个性化消费的欲望。

(3)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

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众,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健康状况,均抱有越来越高的期望。

10.分析下列消息,说明主体是否回答了读者要提出的问题,应该回答哪些问题。

附材料:

我国合资铁路达万余公里

本报讯截至1999年底,我国的合资铁路已达1.2万余公里,占中国6.9万公里铁路总里程的近五分之一。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出台鼓励铁路建设投资多元化政策,使中国的各类合资铁路有了巨大发展。现有合资铁路100余条,最长的北疆铁路2000多公里,最短的南京城北环线12.9公里。

据新华社消息,到1999年底,中国正式开通运营的合资铁路达47766公里。完成年货运量7295.9万吨,年客运量527.5万人次,且75%的周转量进入了国家铁路网。

【答案】看到此消息的导语“截至1999年底,我国的合资铁路己达1.2万余公里,占中国6.9万公里铁路总里程的近五分之一”,读者至少会想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哪些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合资铁路;

(2)主要合作者是哪些国家,合作渊源和前景如何;

(3)介绍一个典型的合资铁路项目。

由此来看,此消息的主体并没有回答读者想了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