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之新闻理论新编内部冲刺班模拟题5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答案】《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是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社论, 文章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新闻思想教育做了基本总结, 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发展史上的著名文献。文章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新闻观、反对唯心主义新闻观的问题, 对什么是新闻的本源、什么是新闻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了唯物主义的回答。文章指出, 新闻的本源是物质性的东西, 是事实;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事实是第一性的, 新闻是第二性的。该文从哲学观点上根本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观和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界限。对新闻如何才能真实的回答是, 只有把尊重事实和革命立场结合起来, 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

2. 新闻传播资源

【答案】新闻传播资源是指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 具体包括:①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媒介所拥有的新闻信息渠道及其产品, 包括新闻提供者、新闻合作者、新闻线索、新闻稿件、新闻资料等。②新闻环境资源。新闻媒介所依存的社会环境为新闻传播活动所提供的资源, 具体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经济环境资源、文化环境资源等。③新闻媒介资源。新闻媒介自身所拥有的新闻传播资源, 具体包括资金、人才、设各、技术、载体、品牌、社会关系等。④新闻受众资源。新闻媒介的受众对象, 包括显在与潜在的媒介消费者, 对新闻传播活动最有价值的主要是事实上己经作为读者、听众、观众存在的社会公众。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媒介的产品竞争力。新闻资源开发是新闻传播活动以及新闻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是由新闻媒介主体(媒介管理者、新闻传播者、媒介经营者等)自主设计和运行的一项系统工程。

3. 《新华日报》

【答案】《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大型机关报, 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该报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的游击战争理论, 无情地揭露了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 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

4. “新新闻主义”

【答案】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新新闻主义”

5. 知情权(知晓权)

【答案】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 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 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播领域, 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知情权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 而新闻媒介作为职业化、专门性的大众信息传媒, 有权利更有责任及义务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开拓公共信息资源。

6. 新闻价值的规定性

【答案】新闻下作者是根据人们具有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的共同需要这一客观标准来选择和评价新闻事实, 而受众则是根据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是否能满足上述需要来评价、衡量新闻的。这样, 新闻工作者的动机和新闻所取得的社会效果得到了统一。新闻价值观与表现形式在这里具有了明确的、完整的界说。在这个定义中, 我们还可以给新闻工作者和受众提供一个衡量评价新闻价值的标准。即对新闻事实和新闻作出价值判断时, 是以满足上述“需要”的多少和程度作为标准的。换言之, 对“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越充分, 价值就越大, 如果能满足其中一种需要, 可以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这样的新闻事实, 这样的新闻报道, 具有新闻价值的。

二、简答题

7. 受众对传媒活动行使监督控制权的手段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受众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 又是公民, 享有作为公民在法定范围内应当享有的一切权利。其中包括对传媒活动行使监督控制权。具体来看, 行使这一权利的手段有:

(1)个人信息反馈, 例如通过来电、来信、来访等形式, 向媒体和传媒活动提出建议或意见。

(2)结成受众团体, 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3)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 限制媒体行为。比如在新闻报道存在因虚假而危及个人名誉, 或者侵犯个人隐私时, 被侵害人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主要是切断其广告来源。当然, 这样的手法一般人难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