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之新闻理论新编强化班模拟试题4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一次性媒体的直接传播

【答案】一次性媒体的直接传播是大多数新闻的传播模式, 又称小众传播, 是指媒体将新闻直达公众后即为传播终点。即新闻在小范围内被固定的受众选择后, 再没有向其他受阅者转传, 新闻被某个媒体完成的是一次性的直接传播。大部分新闻都是按照这种模式传播。从另一个角度看, 受阅者从发布新闻的媒介获得新闻后, 新闻的空间延伸也就终止了, 也称为第一媒介的一级直接传播模式。第一媒介是指首先采集和报道某条新闻的媒介。

2. 传播

【答案】传播是指传递、输送、沟通、交流信息的意思。它包含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分享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通过传递、沟通和交流, 达到信息共享。

3. 媒介环境

【答案】媒介环境是对媒介置身的环境的静态考察, 主要研究媒介存在的经济社会制度和报道制度。媒介环境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生活环境和传播环境, 对于媒介自身的生存发展来说则是媒介的生态环境。它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媒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媒介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微观上研究媒介环境中的媒介变迁、转化和传播规律, 探索它们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等。

4. 新闻的职能

【答案】新闻的职能是指新闻应具有的和新闻下作内容及目标直接相关且能够有效达成预期新闻工作目标的特定职务功能。新闻本来的、特有的职能为报道事实和传递信息,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新闻的运用日益广泛, 它的职能也随之逐渐增多。例如宣传思想观点、传播文化知识、表达舆论、指导工作等。但这些职能都不能离开报道事实这一根本职能而单独发挥, 否则新闻的特性就消失。

5. 知情权与隐私权

【答案】知情权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 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 是保障权利人对其他的信息空间进行介入; 而隐私权则防止他人侵入自己的私人领域, 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包括媒介在内的公民知情权并不是无限的, 在涉及国家安全、国防机密、公民隐私等方面, 各国都有较翔实的法律限定。从总的趋势看, 知情权在社会公共领域内的范围和强度都呈扩大和加强之势。它也成为当今媒介受众权利中最重要的一环。

6. 表达权

【答案】表达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 使用各种方式表明、显示或传播思想、情感、意见、观点、主张, 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的权利。从一般意义上看, 表达权又称表达自山, 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 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 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 对于受众而言, 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 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 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内。

二、简答题

7. 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特征是什么?

【答案】通过新闻批评实现舆论监督,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C1)新闻批评是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

(2)新闻媒介所处的特殊地位, 赋予新闻批评以极大的权威性, 进一步强化了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力度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3)新闻媒介的中介功能和“把关人”作用, 使新闻批评这种舆论形式在整体上具有可控性。

(4)新闻批评的内容, 主要是针对我们工作中和干部队伍中的缺点和错误, 针对社会的不良现象和腐败行为。

C5)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 公众可以广泛参与社会监督, 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 这是其他监督形式难以做到的。

C6)新闻批评主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这与其他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监督迥然不同。

C7)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新闻批评与西方国家所推崇的揭露性报道不同, 开展批评既不是为“扬名’夕、“求利”, 也不是为专事揭丑, 更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人们提倡并实行的新闻批评, 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使人们的事业更健康地发展而实行的自我监督、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