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之新闻理论新编强化班模拟试题3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民生新闻

【答案】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 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由此推及, 与民众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都是其关注内容。比起社会新闻, 在关注民众上民生新闻更进一步。此类题材忌讳虚假材料, 真实的画面, 文字, 才能真正体现“民生”。在现代社会中, 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 而民生之本, 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 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 “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 于是, 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2. 舆论监督

【答案】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 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 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 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3. 新闻批评

【答案】新闻批评是指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 其广泛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 这样就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 引起人们的注意, 或关心、同情, 或愤怒、谴责, 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大社会冲击力。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 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 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吸弓}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 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新闻批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4. 新闻传播规律

【答案】新闻传播属于人类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新闻传播是有规律的。新闻传播规律揭示的是传播主体如何通过传递新闻, 满足收受主体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这种内在关系存在并作用于新闻传播过程的、不以主体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就是新闻传播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的特征, 因此也就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5. 商业性报纸

【答案】商业性报纸是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为此报纸竭力开拓销路以争取广告客户, 提高广告收费标准。为了追求销路和利润, 报纸的内容一味迎合读者, 读者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有时连报上的政治观点也竭力迎合读者, 摇摆不定。商业性报纸一般不重视言论, 有些以消息的量多、迅速而吸引读者, 有些以凶杀、色情、祸害、奇闻趣事等新闻刺激读者。

6. 编码与解码

【答案】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 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解码位于受传者一端, 是指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编码与解码的连通过程实质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 两者都“是把自己头脑里存在的‘抽象的’、有广义的思考内容的原本, 在对方头脑里也制造一份副本的行为。”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受众是新闻传播中的“第二主体”?

【答案】(1)“受众”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 指的是媒介使用人和媒介信息接受者, 也称“受传者”、“收受者”、“阅听人”等。具体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以及其他各类传播媒体的接受者。

(2)作为信息传播的客体, 受众是传播者的服务对象, 是传播产品的消费者。它是传播过程的发端和起点, 也是传播过程的终端和归宿, 同时还是传播效果的检验者和评价者, 是传播工作的批评者和监督者。

信息传播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 就在于它能为受众所接受, 所认可, 所使用。实际上可以说, 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着受众而展开的。传播者采集、制作和传播事实信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都是为受众提供服务。传播的最终效果也要靠受众的检验、评价和认可。

(3)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处在传播末端的受众作为收受信息的一方, 对传播内容一一事实信息, 和传播主体一一传播者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通常情况下, 他们只能根据传播者所提供的事实信息, 决定自己收受事实信息的内容、形式和方式。但这并不是说, 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就是完全被动的, 不起任何作用的。其实, 受众通过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选择, 对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的评价, 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成效的监督, 都会影响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和传播方式, 影响传播的最终效果。

(4)受众还是广告商投放广告的依据。一家媒体的受众接受效果, 即报刊的阅读率及发行量、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