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805中西音乐史、和声作品分析[专业硕士]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朱载堉(1536-1611)
【答案】我国明代伟大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河南怀庆府(今沁阳)人,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他的学识来自外舅祖何塘所遗著作与父亲的直接传授。青年时代因悲其父无罪而遭禁锢,筑土室于宫门外19年,潜心数律研究。厚烷复爵后,他虽以世子身份复入王宫,但已视功名利禄若浮云。潜心学术研究。晚年辞掉王位,自称“道人”,以著述终老。其主要乐律学研究成果大都收入其《乐律全书》。该书共47卷,其中汇刊的主要乐律学著作有《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等。“新法密率”的计算成果最早见于《律历融通》(1581年作序)。
2. 郑卫之音
【答案】郑卫之音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即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 狭义主要是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郑、卫国地区的民间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问音乐。后世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因为由女性表演,故又名“女乐”。春秋以来,这种音乐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因是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音乐形式新颖多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并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潮流,造成了春秋末“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反对,贬其为“淫乐”“亡国之音”。
3. 《霓裳羽衣曲》
【答案】《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又名《霓裳羽衣歌》或《霓裳羽衣舞》,相传由唐玄宗创作,另有说法是唐玄宗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从唐诗的记载中可知,这首大曲的音乐具有浓厚的西域佛教音乐成分,舞者的服饰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色彩。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霓裳羽衣歌》及其注文为了解这首作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据其推断,这部大曲音乐共有36段(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其中最精彩的音乐是抒情气息极其浓郁的散序部分,结尾则一反大曲在急剧的节拍中结束之常态,而是缓慢地终止。该曲早已失传,学术界一般认为,宋代姜夔于1186年发现并保存下来的《霓裳中序第一》,可能就是乐曲中间的一段。《霓裳羽衣曲》有着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代表着唐代歌舞音乐的最高成就。
4. 《箫韶》
【答案】《箫韶》是舜时乐舞,简称《韶》。由于作于虞舜时代,故又名《韶虞》;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 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 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 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辨》。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尚书·益稷》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即演奏到第九段时,连神鸟凤凰也自天而降,可见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并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箫韶》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公元前201年汉高祖更名为《文始》,可知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5. 相和歌
【答案】我国汉代在北方兴起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它的内容和形式均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它还是魏晋时兴盛起来的民间音乐——清商乐的先声。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的大型歌舞套曲——相和大曲。
6. 蒲松龄俚曲
【答案】蒲松龄俚曲是清代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清代初叶,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采用当地方言和元、明、清时广为流传的各种小曲,编写成有说有唱、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形式,为其家乡(山东淄川一带)群众世代传唱,人称“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蒲松龄但曲共有《墙头记》、《磨难曲》等14部作品,目前已搜集起13部,最有代表性的当推《磨难曲》。蒲松龄但曲中共用了53个曲牌,主要来自元明以来的小曲(如《耍孩儿》、《玉娥郎》等),少数来自明清的戏曲(如梆子腔等)以及一些船歌、山歌和少数民族乐曲,口前搜集到的有《耍孩儿》、《银纽丝》等12个曲牌。蒲松龄但曲较多地运用了拖腔、装饰音和滑音,并结合淄川方言,在唱腔韵味上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伴奏形式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表演时往往只有一个演员演唱或说白。其音乐风格质朴、优美,体现了民间歌曲的艺术风格。
7. “六代之乐”
【答案】“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六部作品及祭祀对象分别是: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 尧时的《大咸》,用以祭地神; 舜时的《九韶》,用以祭四望; 禹时的《大夏》,用以祭山川; 商时的《大漠》,用以祭先妣; 周时的《大武》,用以祭先祖。前三部乐舞属于原始社会时期,都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作品则是歌颂了三代奴隶制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由前三部乐舞“颂神”
转向后三部乐舞“颂人”,完全符合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之际文化性质的演变轨迹。“六代之乐”除用十祭祀大典之外,还在重大宴享活动中表演,因此,它兼有雅乐和燕乐的双重性质。今日,“六代之乐”早已名存实亡,只有《大武》的内容、结构、歌词还部分地在文献记录中保存了下来,但它集黄帝至西周初年六个时代的史诗、音乐精华为大成,是西周统治者一项伟大的文化创举。
8. 三分损益十二律
【答案】三分损益十二律是我国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生律过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各律之间音程关系并不均等,存在大半音(204音分)和小半音(90音分)的差别,因而所生出的最后一律仲吕不能循环复生黄钟,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也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余年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十二律产生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这说明当时的音乐活动己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选择题
9.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的曲牌数目为( )。
A.1746个
B.2094个
C.3094个
D.4466个
【答案】B
【解析】《九宫大成》,汉族戏曲曲谱。共82卷,南北曲曲牌2094个,曲谱4466首。全书选用了唐、五代、宋词、金元诸宫调、元代散曲、明朝散曲、南戏、北杂剧、明清昆腔、清宫承应戏等等。
10.《乐府诗集》的编撰者是( )。
A. 刘勰
B. 李延年
C 郭茂倩
D. 杜佑
【答案】C
【解析】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11.《诗经》中属于民间音乐部分的是( )。
A. 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