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801音乐学基础理论、和声作品分析、钢琴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雩舞

【答案】雩舞是商民族盛行的祈雨乐舞。《说文解字》云:“雩,夏祭乐于赤灞帝,以求甘雨也。”郑玄认为,“雩,吁嗟求雨之祭也”,其字形即雨的形符下加乎,象征人们在雨中呼号歌唱的激动神态。这种舞是要执着牛尾跳的,而且牛尾要在若干舞者之间轮流传递,所以又叫“代舞”或得“隶舞”。“代”即轮流传递,“隶”则像两手捧一牛尾。跳这种舞的时候,舞者要跳出周围盘旋的舞步或舞姿,所以这种舞在卜辞中又叫作“槃隶”。由此可见,商代跳舞降神祈雨是十分普遍而且盛行的形式,也是祭祀仪典的重要内容。

2. 诗经

【答案】《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曲式结构变化多样,表演形式独到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共105篇,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分大雅和小雅,多是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颂共有40篇,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

3. 十二律

【答案】十二律是我国古代律制,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各律之间音程关系并不均等,存在大半音和小半音的差别,因而所生出的最后一律仲吕不能循环复生黄钟,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余年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

4. 旋律

【答案】旋律是指由一系列不同音高(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旋律对于人的听觉感观来说相当于视觉感观中的线条的概念。旋律是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在旋律进行中存在各种音乐表现因素,但构成旋律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即曲调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

5. 唱赚

【答案】唱赚是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

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由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的勾栏艺人张五牛在吸收流行于北宋汴梁的“鼓板”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是一种用鼓、板和笛作为伴奏乐器,以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为特征的说唱艺术。唱赚所用的脚本叫赚词,中间的曲调形式称作赚,后来发展成多套的长篇形式则称作复赚。其所用曲调吸收了传统歌曲、民间歌曲和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时有较大的难度。在音乐上表现为“同一宫调、一韵到底”。目前所见完整的赚词作品是保存在宋末元初陈元靓辑《事林广记》中的一套有词无谱的咏腻约的《园社市语》,《事林广记》中还有一幅“唱赚图”,展现了唱赚的表演场面。唱赚在宋代(主要是南宋)十分普及,据《梦梁录》、《武林旧事》等记载,南宋时临安知名的唱赚艺人有数十人之多。

6. 文字谱

【答案】文字谱是古琴记谱法。它属于音位谱系统,系用文字详细描述古琴演奏的指法和音位,也称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由于记谱的手法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规律,因此也保留了一部分节奏节拍的信息。现存南朝梁的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谱为文字谱现存唯一实例,也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占老的曲谱。

7. 左旋

【答案】左旋是整理宫调体系的方法。北宋政和七年(1117)由北宋政府提出。《宋史》卷129载,中书省将某均之某调的称谓叫做左旋。所谓“左”,指旋宫图上宫音音位以黄钟为起点时,向左的旋转方位。这种方式按宫商各声依次为某律排列各调次序,从黄钟为宫起,左旋六次依次得黄钟为商、为角等七调; 将宫位按律吕顺序依次左旋,每律依次各为七声得七调,十二律总计八十四调。

8. 何承天新律

【答案】何承天新律是由南朝乐律学家何承天(370-447)所创的律制。《宋书·乐志》中称其为“新律”。何承天新律不同于京房六十律中提出的加律方法,而是致力于实现古人“十二律旋相为宫”的理想,寻求在十二律内部进行调整的新的途径。他将所生变黄钟的8.8788寸与正黄钟9寸取差值,得0.1212寸。根据三分损益生律顺序,每生一律迭加0.0101寸,使得生至第13律时恰成9寸还生黄钟。这种律制取振动体长度的等差数列,虽然并非真正的十二平均律,但它在实际效果上已十分接近。因此何承天新律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字计算对十二平均律的探索,在中国律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选择题

9. 下列哪部乐舞被称为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

A. 《箫韶》

B. 《咸池》

C. 《大夏》

D. 葛天氏之乐

【答案】A

【解析】《箫韶》乐舞,简称《韶》乐舞,传为虞舜与其司法官皋陶合作歌词,乐官夔配曲、编舞合成。后经西周时期加工整理,定为祭祀四力一之神的典范乐舞。《箫韶》乐舞是乐、歌、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这部作品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更名为《文始》,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被称为是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10.“余音绕梁”的说法是对以下哪位歌者的赞美( )。

A. 秦青

B. 韩娥

C. 薛谭

D. 李延年

【答案】B

【解析】《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匾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11.“六代之乐”的首部作品是( )。

A. 《九韶》

B. 《大咸》

C. 《大武》

D. 《云门》

【答案】D

【解析】六代之乐,又称六代乐舞,是指黄帝之《云门大卷》; 唐尧之《大咸》:虞舜之《韶》; 夏禹之《大夏》; 商汤之《大潢》; 周武王之《大武》。《云门》也叫《云门大卷》,是黄帝氏族部落歌颂自己的图腾——云彩的乐舞。

12.“六代之乐”中祭祀先祖的作品是( )。

A. 《九韶》

B. 《大武》

C. 《大咸》

D. 《云门》

【答案】B

【解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以《云门》祭天、《大咸》祭地、《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演》享先姚、《大武》享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