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5社会保障学之社会保障理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刚性发展

【答案】刚性发展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增长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保障走向制度化之后的客观结果,是指社会保障的项目不断增加,覆盖范围扩大,保障水平是逐步提高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刚性增长的总体趋势下,还呈现出阶梯式持续发展规律,即社会保障的项目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成员社会性保障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会在发展中不断膨胀。

2. 三效应理论

【答案】“三效应理论,,是美国芝加哥流派的代表人物贝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贝克尔认为生育水平受收入效应、物价效应和替代效应等三效应的制约。当收入效应大于抚养孩子的成本时,生育率提高,反之,生育率下降; 当物价上涨抚养孩子的成本上升,生育率下降,反之则上升; 当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提高时,作为高档商品、耐用品、旅游等的替代效应得到强化,人们宁愿把收入用于高档商品、耐用品等项目的消费上,而不愿生养孩子,从而导致生育水平呈下降趋势。贝克尔认为,西方国家在收入效应提高的同时,随着物价上涨以及机会成本的提高,替代效应增强,结果必然导致生育率的下降。

3. 国家保险型

【答案】国家保险型模式,是由前苏联创建并在20世纪中期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仿效的社会保障模式。这种模式以公有制为基础,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由政府统一包揽并面向全体国民,因而又被称为政府统包型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保险型模式的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

4. 三无人员

【答案】三无人员是指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的城市居民,他们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指国家为保障城市居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而制定的社会救助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来确定。直辖市、区、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相关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部门制定,报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5. 社区

【答案】“社区”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具有某种互动关

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进行特定社会活动的活动区域,它一般为地域的、规模较小的基层社会共同体,我国目前所称的社区一般指街道,在农村则指乡、镇或自然村。社区的构成要素包括一定的地域要素、人日要素、组织体系、社区意识,以及相应的物质要素支持。

6. 教育救助

【答案】教育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公平机会而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其特点是通过减免学杂费用、资助学杂费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完成相关阶段的学业,以提高其文化技能。

7. 职业福利

【答案】职工福利又称员工福利,是指企业基于雇佣关系,依据国家的强制性法令及相关规定,以企业自身的支付能力为依托,向员工所提供的、用以改善其本人和其家庭生活质量的各种以非货币工资和延期支付形式为主的补允性报酬与服务。广义的员工福利是由企业雇主专门面向其内部雇员所提供的,用以改善雇员及其家庭生活水平的一种辅助性措施和公益性事业。从整体报酬的角度而言,员工福利是企业向员工支付的、不以员工向企业供给的工作时间为单位来计算的,有别于工资、奖金的间接性薪酬支付,是全部报酬的一部分。

8. 储蓄医疗保障

【答案】储蓄医疗保障也称为强制储蓄医疗保险制度,是通过立法强制劳资双方或劳动者建立医疗保健储蓄账户(即个人账户)并用以支付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这种模式下的医疗保障,所筹集的医疗基金既不是强制性纳税,也不是强制性缴纳保险费,而是以家庭为单位“纵向”筹资,是基于自我负责精神建立的一种制度。

二、简答题

9. 试说明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理论依据。

【答案】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理论依据如下:

(1)市场失灵说

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只有在极其严格的假设下才成立,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中的常态。由于市场经济中存在竞争的缺点、公共品、外部性、不完善的市场、信息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及失衡等缺陷,市场失灵便不可避免。当市场失灵时就表现为各种风险,商业保险领域的市场失灵使许多风险得不到有效化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制约着私人保险业的发展。私人保险对于社会风险的化解更不可能从“促进社会公平”出发。可见,市场本身是无法建立有效化解社会风险的机制的,市场失灵使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成为必要。

(2)公共职责说

人是有理性的,人创造政府的宗旨是为个人能够过上理性、正义的社会生活。因此,政府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和保护公民或社会的“公正幸福”(公共利益),这是评判一个政治体系正义与否

的根本标准。可见,政府的存在及其功能的行使是与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紧密联系的。按照经济学的分析,政府生产公共产品比私人更有效。社会保障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是一项准公共产品,政府是社会保障最有效率的提供者。因此,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承担相应的责任是其公共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3)国家认同说

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也就是民族国家认同,即人们对建立在自己民族基础上的国家有认同感。如果没有国家认同感,已经建立的民族国家也不可能有稳固的心理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建设就显得异常重要。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和现代化向全世界的扩展,有些基础性的国家认同已具有国际范围内的普遍意义,那就是平等、自由、安全、保障、人权和正义等普世主义理念,己经成为预设性认知的一部分。这就预示着,要实现国家认同,政府就应当提供给国民自由、安全、公平等感受,而社会保障显然就是一个能够提供这种感受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系统。

10.有人认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家庭结构己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的保障功能也在持续弱化,未来必将以社会保障取代家庭保障。你如何评价上述观点?

【答案】虽然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的保障功能在持续弱化,但社会保障无法取代家庭保障。理由如下:

(1)社会保障提供的保障是有限度的

我国社会保障提供的养老金替代率不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口众多的现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就是以“保基本”为特点的,不像福利国家“从摇篮到坟墓”全面、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从客观上来说,老年人的生活要依靠子女的赡养即家庭保障才能维持一个较好的生活状态。

(2)社会保障只能提供部分物质上的保障,而无法提供精神上的抚慰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支付主要是现金支付,而老年人面临的问题除了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关怀需要。可能社会保障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一些现金支持,而却无法替代家庭保障带来的精神上的照顾与抚慰。

(3)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就有浓厚的家庭观念、孝道观念,家庭保障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文化的传承作用会使得家庭保障的功能依然传承下去。

(4)政策变动的影响

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使得政府与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可能在将来无法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依然需要家庭的扶持。另外,目前中国对于二胎政策的放开,也意味着中国的家庭结构会有新的变化,可能家庭保障的功能会有所上升。

因此,社会保障无法完全取代家庭保障,实现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共同发展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