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中心)828公共行政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行政回避制度
【答案】行政回避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其与所处理的事务有利害关系,为保证实体处理结果和程序进展的公正性,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请求,有关机关依法终止其职务的行使并由他人代理的一种法律制度。行政回避的范围是:
(1)职务回避。即国家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审计、人事、财务工作。
(2)公务回避。指国家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涉及本人或者涉及与本人有上述职务回避所列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
(3)地区回避。指国家公务员担任县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职务的,一般不得在原籍任职。但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国家公务员除外。
公务员回避制度对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和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有重要意义。
2. 行政管理内部监督
【答案】行政内部监督,这是由行政机关内部形成的监督系统进行的监督制度,即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统一的相对独立的行政系统实行的监督。可分为一般监督(指上级行政机关根据行政层级隶属关系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业务监督(分两种,一是上级对下级的业务监督,又称主管监督; 二是部门之间的业务监督,又称职能监督)、专门监督(是山政府设立的专门机关独立行使监督权,对所有部门的行政工作实行专业性分工的监督,如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
3. 守夜人
【答案】从1776年亚当·斯密以《国富论》全面阐述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原理开始,至1933年3月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为止,政府“守夜人”职能一直是西方国家政府在长达二百多年的进程中的公共政策的信条。“守夜人”是指自由主义理论对政府职能规范的形象概括。其具体内容包括:
(1)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就是给予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市场,而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守夜人”。
(2)自由放任的经济活动和资源的配置完全由市场机制来推动,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职能仅限于保护自由竞争,保障私有则产,建立某些必要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在这个意义上,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4. 行政系统的界限
【答案】行政系统的界线是把行政系统从外部环境中分离出来,又把二者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之既相区别,又彼此关联的中介环节。具有两种功能:①抵抗外界环境的干扰,以保持行政系统的独立性; ②过滤来自外部环境的投入和行政系统自身的产出,以维持行政系统的生存与运转。
5. 人事管理
【答案】人事管理是指组织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把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它既指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即如何让人做事和事得其人,人事两宜或适人适事,又指一门科学,即研究人事管理活动的科学。具体包括以下职能:招聘、调配、培训、考核、薪酬、劳动关系管理。
二、简答题
6. 根据职位分类的原理分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位分类的发展趋势。
【答案】(1)职位分类制度,即是以职位为对象,按照每个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等标准因素,分为不同类别和等级,为国家公务员各项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人事分类制度。这种分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①分类的对象是职位,而不是职位上的人,遵循“因事择人”原则; ②分类的基本依据是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及所需资格条件,而小是人的身份、地位和资历; ③分类的目的是为公务员的各项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以实现科学的人事管理。
(2)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是以职位分类基本原则为基础,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有机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位分类制度。其主要特点是:
①强调以事为中心,又兼顾人的因素,把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有机结合起来。在职位设置和编制职位说明书等方面主要采用职位分类的原则和方法,而在区分职位等级方面则同时兼容了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的有关原则和方法。
②我国的职位分类制度,既遵循职位分类的基本原则,保持其基本特征,又从中国实际出发,方法简便,程序简化,易于操作,利于推行。
③在实行职位分类制度的过程中,强调并贯彻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在职位分类法规框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于职位分类制度的基本内容以及实施的具体方式、途径等,在实践中逐步改进与完善。
7. 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有哪些?
【答案】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是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具体化。从行政活动主体的双向性,即从行政领导者的角度和行政活动的参与者的角度来研究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表现为三个层面:领导与群众关系、领导与领导之间的上下级与内部关系、领导班子内部的工作协调关系。具体包括:
(1)行政领导者与行政活动参与者关系的制度行政领导者处于权力掌握者、政策决定者的地位,应当主动加强与行政活动参与者的联系,想方设法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了解群众愿望、要求,以求最广泛地征集到行政活动的社会反应,获得最有力的社会心理支持,以保证行政活动的行政参与者以高昂的热情始终活跃于行政活动的过程之中。加强与群众联系的方法有多种,有接待日制度、对话制度、咨询制度、信访制度、通报制度、评议制度等。这些具体的制度必须有助于解决问题。
(2)上下级行政领导者之间联系的制度
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果的上下级联系制度的原则是统一意志、统一指挥、统一步调、统一行动。统一的前提条件是:
①对行政领导的共同使命—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合作意识、提高社会效率、提高社会效益、实现行政目的有共同的认识。
②对对方都抱着尊重的态度。上级尊重下级,就是要保护他们工作的创新性、自主性,从而激发下级的工作热情,提高效率; 下级尊重上级,就是要服从上级发出的合理的行政指令,并加以创造性的执行。
(3)协调行政领导班子内部关系的制度
①行政领导班子要有搞好行政管理的共识;
②行政领导班子应主要依靠公开的、合理的制度安排来协调内部关系;
③行政领导班子应以工作实绩和客观效率来衡量自身的行政工作效果,评估各自的工作绩效,并以此作为协调行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客观准则。
8. 简述行政立法的监督方式。
【答案】立法监督是行政立法的重要环节,监督是否到位关系行政立法的质量,关系行政权力能否正确行使。20世纪中期后,各国行政机关立法的数量大大超过立法机关立法的数量。我国同样也面对这种情况。因此,如不强化对行政立法的监督,行政的自由裁量权就可能过度扩张乃至被滥用,行政立法的质量及其自身体系的完整性也就无法保障。
一般来说,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主要有以下方式:
(1)权力机关的监督
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授权与监督,历来是行政法的重要议题。在国外,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的权力机关主要是议会或国会,其方式主要是将有关文件提交议会或国会从而达到监督授权立法的目的。
(2)行政主体自身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