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方济众,是20世纪陕西画坛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长安画派”的主要成员和传薪人之一。40年艺术生涯,似乎短暂了一些。但就在这短短几十载春秋,他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留下了丰富的理论经验。
总结方济众一生花鸟画创作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以“长安画派”艺术精神和创作方针指导下进行的花鸟画学习和探索期。这一时期大量的临摹学习和深入生活的体验为他花鸟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笔墨意识基础。第二个阶段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特殊历史时期对花鸟画进行独立思考的实践期。他“文革”期间曾停笔四年,深入农村劳动改造,白日田间,夜里挑灯,由内而外地反思生活,反思自我。因没有了“长安画派”的群体意识,他作为艺术创作的个体,对自己的绘画进行了新的探索,艺术面貌上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第三个阶段即“文革”后到80年代,不断求变、“画外有画”的艺术升华期。在经历重大变故之后,由于自身原因,人们在面对“灾难”时会有不同的心理应对方式,激烈一些的人或者反抗或者崩溃,平和一些的人会选择忍耐与接受。方济众却完全不同,他温和、敦厚的天性反而使他在这种逆境中能够借由外像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灵魂的归宿,而这才是他的艺术升华的根本原因。
方济众对待艺术创作最可贵的精神就在于创新,这样的创新不单单体现在对构图、笔墨、或者题材的创新,而是真正地意识到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创新,时刻都在摆脱原有的形式限制,这点尤其在他晚年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略窥一二。在他的《谈艺录》中提到过关于他未来在艺术上的想法。“一、必须和‘长安画派’拉开距离。二、必须和生活原型拉开距离。三、必须和当代流行画派拉开距离。四、重新返回生活,认识生活;重新返回传统,认识传统(特别是民间传统)。五、摆脱田园诗画风的老调子,创造新时代的新意境。六、不断地抛弃自己,也要在抛弃中重新塑造自己。”通过这六点,可以看出方济众在后期求变的阶段已经有所顿悟,和“长安画派”拉开距离说的很可能是要与因时代而产生的革命之风拉开距离,用民族艺术逐渐取代这种口号式的艺术。说要脱离生活原型,他自己曾经似反思又似调侃的说过“为什么别人画的是画,我画的是生活?”对于遵循笔墨自身价值这方面的认识,建立在生活原型基础上,在“似与不似”这两方面之间建立在生活原型基础上给予“不似”更多的笔墨发挥空间,这是一个艺术家在艺术精神上对“逸品”的一种追求。
研究方济众花鸟画具有很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他注重理论研究、重视传统、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当代画家更是应该借鉴、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对花鸟画未来的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