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学的奠基人,他在古音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清代的古音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能体现他成就的著作是《音学五书》,本论文选取其中《唐韵正》进行研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唐韵正》音注的声母进行考察。顾炎武首创“离析唐韵”的方法,分古韵为十部,对古韵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近代有学者认为顾炎武不仅研究古韵部,还对上古声母有所涉及,所以提出了“顾炎武已知古无轻唇音”这一论断。我们以这一线索为切入点,对顾炎武《唐韵正》音注的声母做了详细地比较分析,并讨论了音注材料中的例外现象。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顾炎武尚未对上古声母有明确的认识。
二、对《唐韵正》音注与《广韵》又音进行比较。在顾炎武《唐韵正》的证明材料中,我们发现大量存在着“今此字两收于十二霁、十六屑部中”这样的句子,这表明顾炎武参考了《广韵》又音。通过与《广韵》对比,我们发现:《唐韵正》所列被注字中有976字在《广韵》中有又音,其中424字的音注与《广韵》又音相同,占到有又音的被注字总数的近百分之五十。这说明顾炎武在给《唐韵正》被注字注音时大量采用了《广韵》又音。
本文的创新点:顾炎武对于上古韵部和上古声调的研究已经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但对于顾炎武的研究是否涉及到上古声母这一问题,前人仅是通过散见于文献中的材料进行推测,并未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对《唐韵正》注音材料的穷尽式统计,对注音材料中涉及到的声母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了顾炎武尚未对上古声母有明确认识的结论。
除此之外,本文还探讨了《唐韵正》音注的来源问题,并对《唐韵正》所列《广韵》反切与《宋本广韵》反切不一致的58处一一进行了校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