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权衡关系趋避目标被认为是亲密关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威胁既会促使个体产生寻求亲近的想法及行为,也会使其产生可能遭到拒绝、受到伤害的相关思考及行为。对亲近目标的寻求会使得个体增加对恋人的依赖性,有时候甚至会忽略被拒绝的可能性,而对拒绝和关系丧失的担忧则会加剧这种依赖感。但当人们更多寻求自我防御的目标时,则会在短期内减少对恋人的依赖性,增加与其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长期关系的丧失。
成人依恋作为个体与重要他人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情感联结,会影响亲密关系的质量。大量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个体在恋爱中会体验到更多的正性情绪,对恋人的描述更积极,更倾向于与伴侣进行沟通交流,而不安全依恋个体则倾向于与恋人拉开距离(回避依恋),或过度寻求恋人的支持(焦虑依恋),而这些表现会导致恋爱双方都感到恋爱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个体在恋爱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同时,依恋理论指出,依恋风格的防御策略可能需要依赖认知资源,施加认知负荷可能会改变个体不良的人际策略,因此,对依恋风格与关系趋避目标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探明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在恋爱中的相处模式,为未来关系的改进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目的: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人际威胁情境下特质性依恋风格以及认知负荷对个体关系趋避目标的影响作用,共包含1个预测试和3个实验研究,预测试通过问卷调查探明了特质性依恋风格和关系趋避目标之间的关系,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从内隐目标激活和个体行为意愿角度考察了人际威胁情境下特质性依恋风格对个体关系趋避目标选择的影响,研究三在研究二的基础上,考察了认知负荷在依恋风格与个体关系趋避目标的关系中起到的作用。
方法:
研究一从无意识的层面上,考察了人际威胁情境下,特质性依恋风格对个体关系趋避目标激活的影响;同时验证了回忆书写任务是否能够启动人际威胁。以58名处在恋爱关系中的大学生为被试,首先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问卷)测量被试的特质性依恋风格,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被试通过回忆书写重要他人做过的令自己失望的事情来引起人际威胁,另一组则通过回忆假期的一件事作为中性控制组,最后所有被试完成判断是非词的词汇决策任务。
研究二从真实行为意愿的层面上,考察了恋人威胁情境下个体特质性依恋风格对个体关系趋避目标的影响。以56名处在恋爱关系中的大学生为被试,首先完成ECR和一般关系趋避目标问卷,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与研究一威胁启动组类似的回忆书写任务造成恋人威胁情境,另一组作为中性控制组,然后所有被试完成与关系趋避目标相关的测量(包括对关系趋避目标、亲近感和依赖感的测量)。
研究三在研究二的基础上,加入了认知负荷因素,考察恋人威胁情境下依恋风格对于个体关系趋避目标的影响是否依赖认知资源,是否属于控制加工的过程,以55名处在恋爱关系中的大学生为被试,首先完成ECR和一般关系趋避目标问卷,然后所有被试完成与研究二威胁启动组相同的回忆书写任务造成恋人威胁情境,再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在完成关系趋避目标相关测量时被要求记住并再认9个字母的高认知负荷组,另一组是在完成关系趋避目标相关测量时被要求记住并再认3个字母的低认知负荷组。
结果:
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在人际威胁情境下对关系趋避目标词的反应时不同。具体表现为,低依恋焦虑个体在人际威胁情境下对关系趋近目标词的反应更快;高依恋回避个体在人际威胁情境下对自我防御目标词的反应更快。
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在恋人威胁情境下对关系趋避目标的影响不同。具体表现为,高依恋回避个体在恋人威胁情境下对自我防御目标的寻求更强;低依恋焦虑个体在人际威胁情境下的依赖感水平更高。
恋人威胁情境下,认知负荷影响了依恋风格对关系趋避目标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恋人威胁情境下,高依恋回避个体会倾向于选择自我防御目标,降低对关系趋近目标、亲近感和依赖感的寻求,但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高依恋回避个体对于关系趋避目标的寻求表现趋同于低依恋回避个体。
结论:
依恋风格可以调节矫正人们在人际威胁情境中对恋人的关系趋避目标反应,且依恋回避的矫正过程是控制加工的过程,可以通过控制不安全依恋个体的认知资源来矫正其不良的人际交往反应,促进恋爱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