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审美共同体的诞生——从现代性社会理论角度对审美现代性起源的考察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 共同体 社会理论 自然 启蒙 历史

  摘要


摘要 美学自诞生以来就在现代社会文化转型和构建中占据关键位置,而“审美现代性”更以批判社会的激进锋芒形成了社会思想传统内一条卓异的红线。本文不按常识理解从艺术哲学谱系中挖掘审美现代性的“尼采化”或“波德莱尔化” 的后现代面相,而希望通过考察作为审美的“感性”理论在现代市民社会(及其公共领域)建立过程中的变迁,揭示一种作为启蒙筹划的“审美共同体”的诞生。
从社会理论角度切入考察审美现代性问题,正是基于对现代审美与社会之间根本关系的认识。社会理论本身的起源就与现代性的发生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它是18世纪启蒙运动催生下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产物,是现代主体反思其社会历史限度的理论表达。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理论意向已远远超出了审美知识体系的包容度,而上升为攸关现代社会如何可能的现代人文信仰高度。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从审美文化学的角度进入论题。通过选取现代美学思想史开端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学派以及问题意识,以点带面地把现代审美意识形态历史化地描述为一种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潜体系。在考察过程中打破审美“纯粹性”的幻象,重视“审美自律”的社会历史面相,通过对经典美学文本的文化学解读,和对非美学文本的泛美学解读来考察审美现代性观念的起源及其对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化意义。
本文在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主要考察在英国经验派传统中,以“内在感官”为中心,现代感性是如何依托古典思想传统做出现代转化的。现代社会伦理构想与审美的亲和性在经验派传统中首次得到表达,一种迥异于经济交换关系的“审美化伦理”为现代社会交往提供出一条崭新的出路。这条潜藏于主流艺术审美之下的思路,接下来在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中得到进一步的反思和完善。尽管“社会契约”作为现代社会合法性论证的坚核早已被学界关注,但从感性-审美的角度来对《社会契约论》进行解读,从而清理出卢梭思想中“审美契约”的问题意识却是一项新的尝试。本文不取一般性的对卢梭的浪漫化理解,围绕卢梭的“自然”、“德性”思想与其对艺术文化的悖论态度,考察“自然”观念作为启蒙运动中最为复杂和关键的观念,在构筑历史性此在交往关系时的两难处境。由此,感性-审美问题不仅表现为对启蒙现代性的颠覆和反抗,更以“自然”化历史哲学的悖反方式紧紧将现代社会和感性-审美领域结合在一处,彰显出构建意义的一面。第三部分,主要围绕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展开。康德美学通过对审美鉴赏力的批判真正为现代美学划分出了一个自律的领域。这部分主要处理由反思判断力引出的历史与审美的内在关系问题,从而深化对“启蒙”观念以及审美在现代文化公共性建立过程中地位的理解。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席勒美学的现代性断裂。席勒美学松动了康德美学的理性坚核,使得道德法则为审美做出让步,审美在现代性的两难结构中抬升至无比崇高的地位。审美与社会的问题在《美育书简》中显性化了,席勒在此首次向现代人允诺了一个“审美王国”。他的审美乌托邦理论事实上成为浪漫主义以来理解审美现代性意义的理论根源。由于他的理论直指社会分化现实对人性的戕害,使得审美从潜在的社会功能因素直接走到社会文化的前台,并且以文化的名义对道德和政治做出批判。因此,这部分将重点研究“游戏社会”、“审美启蒙”对现代性社会理论的启示,重新评价审美乌托邦的思想史意义。最后对审美共同体这一历史经验的现代性意义做出简要评述,同时也为我们研究现代审美信仰与审美生活化问题提供一个别有意味的参照系。
通过此项考察,本文希望证明,在现代美学体系中潜藏着这样一种旨趣:通过对感性领域的审美塑造,在现代历史领域内(并不在彼岸或是天堂),缔结一个向人类单纯理性极限挑战的“审美契约”,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现代性精神联系的审美共同体。这个审美共同体将不仅是一个审美理念和精英虚幻的乌托邦,更是扎根现实历史世界的感性呈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审美不光是被塑造的,其中也蕴藏着反思和革命的可能性。因而,审美共同体不仅成为启蒙筹划的先天性依据并为现代市民社会奠基,而且以其历史性与现代市民社会同步,并进而在审美乌托邦的意义上为批判现实提供超越依据。正是在这一角度上,本文不把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对立起来理解,因为只有让理性通过审美走进历史,启蒙才能被逐步实现,这也是本文论证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