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流变与审美视域中的两宋咏物词

关键词:两宋 咏物词 流变 审美

  摘要


咏物词是宋词的题材类型中较为突出的一类,它不仅伴随着词的产生而出现,而且与宋词的发展、演变相始终。本文对宋代咏物词进行宏观的整体的研究,以期揭示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轨迹,展现宋代咏物词的美学风貌。   
全文由绪论、九个章节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绪论为了明确研究的对象,首先对咏物、咏物诗、咏物词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从两宋咏物词的数量、创作队伍、演进过程等方面简单地回顾了咏物词的繁盛,对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就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概述。
第一章 两宋咏物词的渊源
两宋咏物词是在咏物诗、咏物赋特别是唐五代咏物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先秦时期是咏物诗的萌芽期、两汉魏晋时期是咏物诗的发展期、南北朝时期是咏物诗的繁荣期、唐朝时期是咏物诗的鼎盛期,咏物诗对宋代咏物词的创作影响深远。汉魏六朝咏物赋的发达对咏物诗包括宋代咏物词特别是咏物慢词的创作,有着垂范和诱导的作用。晚唐五代咏物词主要是敦煌民间咏物词和文人咏物词,它们不同的题材和审美风貌,直接影响着两宋咏物词的创作。
第二章 两宋咏物词的承创期——北宋前期
北宋前期咏物词创作以晏殊、欧阳修、柳永、张先为代表。因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他们的咏物小令词作内容仍承袭晚唐五代而以艳情声色为主,审美趣味尚停留在对物外在感性因素上,研炼物情,极为工巧。但词人的情感思想很少能够与所题咏的对象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只是感物抒情,并非专意咏物,如晏殊、欧阳修创作的《渔家傲》咏荷词。但有少量词作较之五代更多地融入了对个人情志的抒发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于艳情之中又别有韵致,在新题材的、审美特征等开发方面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继承又创新的审美风范。欧阳修较早地有咏物咏史之作《浪淘沙》,超出北宋前期一般咏物词的模式;张先描绘少年艺妓舞蹈形象的作品《减字木兰花》在古典诗词中较为少见;柳永以慢词咏物,虽然数量不多,却是咏物词史上的重大突破,其开创之功不可抹杀。
第三章 两宋咏物词的拓展期——北宋中后期
北宋中后期对咏物词拓展贡献最大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和周邦彦。苏轼是北宋词人中创作咏物词最多的一位,其咏物词不仅数量增多,题材也被拓宽,而且能自觉地在咏物词中抒写政治身世品格,将 “言志”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借物言情,以物达志,并达到了物我高度融合的审美境界,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这些在咏物词史上堪称第一流的作品。苏轼在各种表现手法上都进行了自觉尝试,如“比兴”、集句、回文等方面,努力拓宽词的表现功能。苏轼门人如“苏门四学士”、晏几道、贺铸的咏物词,虽不及苏轼咏物词的价值,却也具有独有的情感流露与审美特征,创作主体的自我形象在吟咏外物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显露出来;周邦彦咏物词数量不多,却在咏物词创作中投注极大心力,尤其是其咏物慢词对柳永的咏物慢词多有突破,既铺陈体物,又隐喻情志,主要体现层层铺叙、多重空间的结构方式、情随物动的动态呈现等手法上,规范了慢词,提高了咏物词在词坛的地位。他领袖的大晟词人创作的咏物词蕴藉含蓄,为后来南宋咏物雅词的大量出现开辟了道路,并影响了整体的风格。
第四章 两宋咏物词的新变期——南渡时期
南渡时期的词人,主要生活在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他们的咏物词作主要是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不仅数量大增,情志内涵丰厚了,还催生出共同的新的主题类型——“寄寓身世”。社会变迁使多元化的词风成为它最直接的产物,尤其是咏梅词的兴盛,更为寄托他们的心志提供了拓展的境地,志士词人的激愤、隐士词人的清逸、宫廷词人的承平、李清照的细腻皆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貌。
第五章 两宋咏物词的高涨期——南宋中后期
南宋中后期咏物词作者中,大家涌现,名作迭出,出现词作高涨的热潮,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辛弃疾咏物词题材丰富多彩,且具有多种意境美,咏史与咏物相结合的深沉深厚美、咏花词的刚柔并济美、豪放雄奇的意境美,并将君国之思、时事之感融入词中,扩大了咏物词的情志内涵,自树一帜。辛派词人中如陆游、陈亮、刘克庄等,虽学习其风格,形成了各自的审美特征,但总体缺乏辛弃疾那种深沉刚健之美;姜夔咏物词具有强烈主体性特征,他在词中较多地运用了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段,既秉承苏、辛以来的“言志”传统,同时又坚守词缘情的疆土,以温柔敦厚的方式把词中寄托的主体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具有情幽境冷美。姜夔深化词序的功能,使其词在写作章法上影响深远。史达祖的咏物词在表现技巧上多师法周邦彦、姜夔,他以奇秀清逸的词风,把咏物与艳情之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是姜夔至吴文英之间非常关键的过渡人物;吴文英是姜夔之后杰出的典雅派词人,词以咏花卉为最,且渗透着视花为妾的独特心理,具有情细境幻的意境美。吴文英注重炼字琢句,构思警幻,形成浓艳凝涩不乏华美含蓄的审美特征。同时,也受到辛弃疾的影响,小有豪迈之作,与辛、姜鼎足而立。
第六章 两宋咏物词的深化期——南宋末期
宋亡前遗民咏物词风雅闲情的唱和与宋亡后遗民咏物词深婉情感的寄托使宋末遗民词人群的创作风格完全不同。遗民词人王沂孙、周密、张炎等属于姜夔的后继者,他们的雅词体物工细,将缅邈的深情融入其中,多了些亡国的哀思和更浓重的悲剧意味。蒋捷、刘辰翁、汪元量等人则属于辛派后劲,只是由于身处亡国时代,他们大多没有辛弃疾那种豪迈雄武之气,词作低沉的悲哀之音多于高亢的悲壮之调。遗民词人的咏物词已经开始注重不同词风的融合,力求创新,但咏物词总体词学取向并没有发生质的转变。王沂孙的咏物联章词,整组词的整体意象是浑然一体的,这种刻画精妙且寓意深远的独特韵味是其他人无法达到的境界。
第七章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意象形态的特色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意象形态,能够直接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拟人化的意象选择,北宋词人多以单纯的形式,把悦人耳目的花卉鸟虫看成为展现美好事物和抒发普泛化情感的中介,而南宋词人经历了家国之悲,把美好物象变成不幸遭际的独特意象形态。盛衰时代审美意象的不同感受、审美意象整体氛围的营造使景与物往往围绕词人特定的情绪体验指向,并与不同的时空环境相映托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景物意象,从而追求一种整体氛围和整体情绪的感染,大大挖掘了人与物、情与物的意蕴空间,使得本用来相互酬唱玩赏的咏物词有了更多的审美内涵。另单独撷出“梅”意象,宋代咏梅词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以语言艺术的明确意义和丰富手法揭示了梅花形象的审美,引导了梅花走向崇高文化形象的过程。
第八章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范型
咏物的创作体式存在两个主体,即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自身和作为表现之主体的对象物。从观物角度看,主体与对象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范型,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主体的情感思想和个性精神很少能融注于对象物中;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物我交融。从抒情角度看,主要有摹影绘形寄情趣、兴体线索展情怀、隐晦曲指托凄情的审美范型。其中隐晦曲指托凄情特指遗民词人的咏物词,他们有亡国恨而不能直接宣泄,寄托遥深,词风深沉峭拔,隐曲幽婉。
第九章 两宋咏物词的艺术审美价值
“比兴寄托”在词创作过程中,进一步体现了词作为一种抒情文学的特殊之处,发展脉络是一个由内到外,由心灵到社会的渐进过程。北宋多感物言情,寄托多数是离别思怀、感士不遇的个人感情。南宋多托物言志,以吟咏风物的传统形式,以隐晦曲折的比兴之法创作了大量寄寓身世家国之感的作品;联想想象艺术则是积极浪漫主义手法的艺术结晶,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以咏月、石等奇幻物象为主;以典咏物,借典言情是宋词咏物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提供广阔驰骋的空间,丰富词作的内涵,从而含蓄而深邃地表达词的言外之意。
结语对论文内容进行总结与提升,就其中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咏物词的流变与其他文体的密切联系、咏物词审美理想的嬗变、咏物词人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进行简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