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广东省委党校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答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2. 止观
【答案】“止观”是证入涅盘境界的要法,是天台宗的根本教义。“止”“观”是印度佛教修行方法中的两大支柱,在我国的天台宗之中更成为禅定方法中的特殊法门。止,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观,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门。“止观”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教理与修证两大部门,称教观二门。上述广狭两方面意义,用于个人修行,是指定慧相资,解行并重; 用于弘扬教义,组织学说,则是指教观二门的相资并重。
3. 太虚即气
【答案】“太虚即气”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与“太虚”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太虚就其普遍性而言是“至实”就其本然的存在状态而言则是“太虚”。气是“至虚”与“至实”的统一,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各种事物,成为世界的本原。
4. 坐忘
【答案】坐忘是指人要摆脱形骸、智巧的束缚,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庄子·大宗师》中虚拟了一段孔子和颜回的谈话,阐释了“坐忘”的含义。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所讲的“坐忘”是个体的主观修养与精神体验。“离形去知”是“坐忘”的关键。
①“离形”等同于“堕肢”意即忘身。“忘身”则强调人需要摆脱生理上无止境的欲望:
②“去知”是指摆脱、忘记知识,强调要摒弃人世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等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只有“坐忘”才可实现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道”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5. 史墨论“物生有两”
【答案】史墨论“物生有两”是指晋国哲学家史墨认为事物皆存在相反、相成两个方面。春秋时晋国史官史墨在评论鲁国季氏赶走鲁昭公之事时指出:“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史墨从具体事物中认识到“物生有两”的矛盾,分析了鲁君与季氏君臣关系发生变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认识到在生长发展过程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都存在两个对立面。矛盾的对立面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主一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通过斗争来实现相互转化的关系。
6.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答案】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宋明理学人性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张载提出人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张载《正蒙》:“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在宋儒们看来,性从根源上是指道德本性,是纯善无恶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即“天命之性”。但这种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它要依赖于人的感性存在才得以表现。朱熹等人认为,气质之性为理与气相杂而成。气质享赋有清浊之分,故人有善恶、智愚之别。
7. 《正蒙》
【答案】《正蒙》是宋明理学家张载的著作,又称《张子正蒙》。“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意为蒙昧未明; 正,意指订正; “正蒙”是指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在《正蒙》中,用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建立起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辟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他通过论证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高度揭示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提出的“一物两体”思想对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8. 元气
【答案】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
①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为混沌未分的实体。《鹃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东汉王充《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②是指人世间吉祥之气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王正则元气和顺”
③是指人身之中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
二、简答题
9. 叶适对时势的理解是什么?
【答案】叶适注重历史,认为谈道理必须与具体历史相结合,但叶适也反对知古不知今,很注重历史中的“时”与“势”。
(1)时势是历史演化中存在的客观规律。
叶适认为,时势所决定的东西,个人并不能改变,而只能去了解这种时势的规律,因势见理,
方可实现天下之治,古代封建、井田制度的兴废与朝代的更迭均是时势使然。
(2)国家的治理应顺应时势。
叶适认为,国家的治乱并不能通过“空谈心性”来实现。一个明君,要掌握这种时势的规律和变化,因势利导,从而实现国家的兴盛。即不是要认定人只能被动服从时势,无所作为,而是强调顺应时势,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让天下皆可为我所用。
10.简述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
【答案】(1)来源
程颐在回答杨时对《西铭》的怀疑时,提出了“理一分殊”的概念。杨时认为,张载在《西铭》中表达的思想有体而无用,容易和墨家的兼爱混淆。但程颐说:“西铭理一而分殊,墨氏兼爱而无分。”意即张载《西铭》和墨家兼爱是不同的,“理一”是指万物一体,而这并不排除个人承担不同的社会义务,普遍的道德原理与具体的道德规范是相统一的。
(2)朱熹对该看法的继承
理一分殊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讲,比如性理、伦理、物理等方面,这构成了朱熹方法论的一个中心。朱熹用这一模式来处理很多问题,包括其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和工夫论也与此理论有关系。
①从人与物都是由乾、坤二气所生成的角度来看,人、物皆然,而因为每个人的血缘关系及自己的社会关系各有不同,所以每个人所承担的社会义务自然不同,这就是分殊。
朱熹还用一理和万物的关系来表达这种思想,他说:“自下推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下去,只是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物物各有理,总只是一个理。”同时朱熹还经常用“月印万川”的比喻来说明一理和万物的关系。这就使万理归于一理之统摄。但是,从具体的伦理来看,统一之理在道德实践中却是具有不同的当然之则的。
②理一分殊还表现在具体事物的物理之中。抽象地看,万物都“只是一个道理”。但具体到个别事物上,事物都有自己的属性。朱熹的这一看法,实际上触及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是具有真理性的。
11.简述陆九渊的义利之辨。
【答案】义利之辨是儒学实践论的重要内容,孔子以义、利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孟子更重视义利之辨。汉代董仲舒则强调道德动机中义的优先性和绝对性,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义利之辨,实际上也就是公私之辨,这涉及行为个体的道德选择问题。
(1)“利”常常表现为多种形式,在陆九渊看来:“浅之为声色嗅味,进之为富贵利达,又进之为文章技艺。”陆九渊不单单强调道德本心的确立、意志的自立,他还注重在事上磨炼,在具体的行为中辨析义利,这样道德行为才能得到切实的落实。
(2)陆九渊认为,一个人的行动是由其思想决定的,而思想又是由人们平日所习决定的,所习又由其志趣和动机决定。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表面上,而在于其志趣和动机是否纯正。在科举的时代共同读圣贤书,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则不能说他是一个君子。陆九渊的这种主张实际上并不是要反对功业,而是要说明:一个人即使建功立业,也要先明本心,志在天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