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答案】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是程颢的观点,其意思是仁不仅表现为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以及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还代表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甚至就看做自己的一部分,这样就会与自己休戚相关。它强调直接的内心感受体验,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切实地把万物看成一个整体,反对在意念上检点,道理上穷索,而是用诚敬的功夫,慢慢涵养,最后达到对于宇宙全体的直接体验和把握。有了这种体会,就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大乐。程颖的这种思想突出了对于最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觉悟。

2. 正名

【答案】正名是指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

3.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4. 《老子》论有无

【答案】《老子》论有无是指《老子》这一哲学体系中的有无观。《老子》中言:“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指天地未分时一的原始物质存在的总体,是“有”即存在。道生一,即“有”生于“无”实际上“道”与“无”同义,两者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和客观存在于事物之上的“绝对”。《老子》又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认为“有”之所以能为利,是因为存在“无”。“有”、“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

5. 尚贤·尚同

【答案】“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6. 三民主义

【答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提倡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靴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实现民主政治,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它希望解决的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三民主义奠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存在着历史局限,表现为缺乏明确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7. 尚同

【答案】尚同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所主张的“上同于天子”的秩序观。“尚”通“上”“同”指同一或统一。墨子认为,在没有“正长”的原始时代,人们以自己的是非为各自的标准,故“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导致社会混乱。

①墨子主张“一同天下之义”要求人们都服从天子的思想和意志,做到“上同而不下比”。这样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统一判断是非的标准,社会才能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

②他又认为,天子“总天下之义,以尚同十天”即尚同的最高标准是“天志”。否则,天子公侯就无是非标准,最终无法达到尚同的目的。

8. 性三品

【答案】“性三品”是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是善的,不需要教育; 下等的“斗臂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这两种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人数众多,可名性。东汉王充根据享气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他认为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恶是中人以下,善恶混是中人之性。唐代韩愈明确提出“性三品”说,他认为,与生俱来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韩愈和董仲舒的“性三品”说都是封建等级关系在理论上的反映。

二、简答题

9. 简述陆九渊的立志说。

【答案】(1)立志是内在本心的确立

按照陆九渊的观点,一个人尽管可以刻苦地依照道德律令去行动,但是如果不是出于本心而发动的自觉行动,这种道德行为也是他律的,所以他非常重视立志。立志就是要挺立起自己的道德主体,提高道德的自觉和自主性。他认为那些读书只会去弄清楚文章意思的人不能算有志之人,立志是内在本心的确立。

(2)立志靠主体内在的自觉

陆九渊认为立志是要依靠主体内在的自觉,而不能是依靠外在的帮助建立起来的,所以他比较强调“自”之作用。一切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都是主体自己选择的结果,要想成就道德行为,也唯有从自己内部挺立起道德主体,即“大做一个人”。

(3)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他还提倡“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其根本目的也是要人立志。象山的这些言论的确可以鼓舞人,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他超绝于物的光明峻拔的人格。

10.试述汉初黄老思想流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黄老思想是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1)原因

①汉初窘迫的经济现状决定战后只能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②是对秦王朝穷兵默武、劳民伤财的极端政策的反动。

③汉初,有远见的统治者对其大力推动。

(2)影响

汉初,黄老思想大行其道,对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及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起到了极大作用,出现了“文景之治”昌盛局面。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成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1.何谓“三性”、“三无性”?

【答案】“二性”、“二无性”是佛教唯识学派的重要的概念。唯识学派认为世间万法,都有二自性,也都有二无性。“三无性”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三自性”的思想,两者的意义是相同的。

(1)“三性”又称“三自性”指“依他起自性”、“遍计执自性”、“圆成实自性”。

①“遍计执性”是指人们用名言概念普遍地计较、执着客观世界为实,被认为是谬误。

②“依他起自性”是指依他众缘而得起的一切现象的自性。

③“圆成实自性”是指一切现象既无“人我”又无“法我”从而显示出真假实性,取得所谓最真实最圆满的认识。

(2)“三无性”也称“三无自性”是相对于“三性”而言。

①“相无性”是指宇宙万有,无非全是一时组合的假相,依假相,立假名。在一切假名、幻相巨执着计较,假名幻相本无自性。

②“生无性”是指依他起之法,是因托缘而生,随着因缘的聚散而灭,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③“胜义无性”。所谓胜义,就是真如。真如有其本体,但它的体相是空的,所以AEI 胜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