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哲学(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盈天地皆心
【答案】“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2. “天人交相胜”
【答案】“天人交相胜”是唐代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问题的著名观点,含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规律,作用也不相同,有时天胜人,有时人胜天。具体来讲,天的规律是强者征服弱者,人的主要作用在于“法制”。当社会安定时,是非分明,此时人的准则发生效力,人理胜过天理; 如果社会混乱,是非不明,赏罚不分,道德法律都失去效力,那么此时天理胜于人理,强者征服弱者。“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初步认识到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和区别,为古代天人关系学说做出了理论贡献。
3. 生元说
【答案】生元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用来说明进化论的一种学说。他认为人类和动植物都是由生元构成的,生元也就是细胞。“生元”由无机物进化而来,因此把它看作是自然界进化的第二阶段。最原始的细胞有“知觉灵明”所以人才有聪明知觉。生元说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将细胞所具有的刺激感应性同于人脑所具有的意识混淆,有物活论的倾向。
4. 一阴一阳之谓道
【答案】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指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的相反相成、相互推移,是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易传》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生化过程中,一切生化过程都是由阴阳二气的交合变化引发的,因此都有规律可寻,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自汉代以来,“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①西汉京房用“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来解释;
②晋韩康伯主张“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反对以实有来说明阴、阳与道; ③宋代程颐以“所以阴阳者”释“道”以阴阳为“气”;
④朱熹则认为:“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⑤张载则用气化过程来解释“道”。
5. 取实予名
【答案】“取实予名”出自于墨子的著作《墨子·贵义》,是指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予相称的名称,强调“实”是第一性的。在“实”的基础上,看重通过实践来对各种言论进行检验。认为立论要切合实际,而且要身体力行。
6. 寻孔颜乐处
【答案】“寻孔颜乐处”是“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的简称,它是周敦颐的一种人生理想,即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把成就圣贤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更明确地说,就是要“志伊尹之说志,学颜子之所学”。对于颜子的境界,周敦颐指出:颜子所追求的东西与人人共同追求的富贵相比,富贵为小,此为大,颜子见其大而忘其小,达到了超出富贵贫贱的境界,所以内心能够获得一种充实稳定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并不是一种对象化的快乐,而是一种超越人生利害而获得的高级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颜子的快乐是与道合一以后所自然产生的快乐,这种境界是一种超道德境界。
7.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答案】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由张载提出的观点,其中“天地之性”是指太虚之气的湛一之性; 而气质之性则是指气聚集为人以后所具有的属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各种脾性、性格。从张载的思想来看,“天地之性”应该就是指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 “气质之性”则主要指人的性格,还不同于后来“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对立下的“气质之性”。他建立在元气一元论基础上的人性论,虽然可以自成系统,但并没有说明太虚之气是如何转化为仁义礼智的,所以后来二程提出了理一元论来解决这个困难。
8. 太虚即气
【答案】“太虚即气”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与“太虚”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太虚就其普遍性而言是“至实”就其本然的存在状态而言则是“太虚”。气是“至虚”与“至实”的统一,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各种事物,成为世界的本原。
二、简答题
9. 试辨析郭象的《庄子序》与《庄子注序》。
【答案】(1)《庄子序》
《庄子序》是郭象为《庄子》作的序,是《庄子》一书的提要。在书中,他讲述了庄子的哲学体系、历史地位与作用,并且对《庄子》一书的要点进行了简明扼要地论述。《庄子序中说道:庄子虽然没有体现真正的无心,但就他所讲的道理说,那就是很好的了。这都是评论庄子与《庄子》的言论。这篇《庄子序》究竟是不是郭象所作,是学术界一直以来辩论的问题。无论是不是郭象所作,从哲学与文学角度看,《庄子序》都是第一流的。
(2)《庄子注序》
郭象还著有一篇《庄子注序》。《庄子》有个古抄卷子本,郭象在《天下》篇注“以贻好事也”之后,还有一大段曰:“夫学者尚以成性易知为德,不以能攻异端为贵也。然庄子阂才命世,诚多英文伟词,正言若反。故一曲之士,不能畅其弘旨,而妄窜奇说。”紧接着,郭象列举了当时流行的《庄子》中的几个篇目,指出诸如此类的篇都是巧杂:“其所求庄子之意哉? ”因此在《庄子注》他把这些篇都删除了,仅留下了三十三篇。此即现在流行的《庄子》。
(3)辨析
《庄子注序》与《庄子序》各有各自的内容,各有各自的作用,不可相互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如果确定《庄子序》是郭象所作的话,那么《庄子序》与庄子注序》肯定存在联系。因为任何人讲《庄子》,都是他所理解的《庄子》,这样一来,郭象的《庄子序》即《庄子注序》。但是,就文章的体裁而言,《庄子序》只是《庄子序》,而不是《庄子注序》。
10.简述扬雄人性论的内容。
【答案】扬雄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者,其人性论立足前人,立论较之前人更加全面。
(1)学习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扬雄在综合前辈人性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恶混的观点。他指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善恶混不是说善恶不分,而是说善恶混杂,即人性中不仅有善的因素,还有恶的因素,其发展有两种可能:成为善人或成为恶人。后天的“修”决定了其发展方向。他在《学行》中指出“习非”可以“月生是”“习是”可以“胜非”“学则正,否则邪”。由此可见,学习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2)善恶是兼承于人性中的对立因素。
扬雄的人性论继承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尽管其对人性本质的阐释,仍没有摆脱承认天赋道德的思想体系,但是它综合了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立论更为全面; 也不同于“性三品”说所说的上品性善、下品性恶、中品可恶可善的机械划分,而主张善恶是兼承于人性中的对立因素,人人皆有善有恶,人人都可为善为恶,承认转化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决定作用方面,具有更充分的理论前提。
11.试述汉初黄老思想流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黄老思想是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1)原因
①汉初窘迫的经济现状决定战后只能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②是对秦王朝穷兵默武、劳民伤财的极端政策的反动。
③汉初,有远见的统治者对其大力推动。
(2)影响
汉初,黄老思想大行其道,对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及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起到了极大作用,出现了“文景之治”昌盛局面。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成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