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32综合考试之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答案】我国的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寓于城市规划体系之中。从控制理论的要求来看,是由宏观规划控制微观规划,微观情况反馈至宏观,控制是分层次的。从系统论要求看,相关的规划应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形成经过微观的厂矿选址规划,到独立的城市总体规划,再到城镇群的体系规划。从城市规划到村镇规划,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的城市规划体系。

2. 土地开发

【答案】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的活动。土地开发包括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垦和利用,以扩大土地利用范围,也包括对已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经营程度。

3. 居住用地

【答案】居住用地是指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居住用地包括两类,“一类居住用地”是指独立式住宅集中、拥有齐全的配套设施、并且布局完整的用地,独立式住宅的层数基本是3层或3层以下。“二类居住用地”涵盖了分布广泛的以多层、中高层及高层单元式居住建筑为主、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的用地,该类用地在全市分布广泛,在居住用地中占主导地位。

4. 香港地区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香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极其医乏,其规划体系并不区分城市乡村,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其发展规划分为全港、次区域和地区二个层面,对应地形成了全港发展策略、次区域发展策略及地区图则二层架构的发展规划系统。

5. 精明增长理论

【答案】精明增长理论是指具有以下各方面特征的规划理论:混合土地用途,紧凑的建筑设计,多样的住宅类型,步行可及的邻近地区,独特的地区认知和地区感受,空地的保护,与现有社区的连接,交通方式的选择,有效性,合作性。实现城市精明增长有三条基本途径:充分利用价格手段的引导作用; 发挥政府的税收政策的指向作用; 综合利用土地利用法规的控制作用。

6. 城镇用地布局

【答案】城镇用地布局,就是在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来确定城镇土地的使用情况。在城镇用地规划阶段,合理的城镇用地布局不仅对城镇自身的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都有深远的影响,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地区优势的发挥和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观?

【答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观:

(1)用养结合,持续利用

持续利用是指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治保护结合起来,最优地利用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求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

(2)统筹兼顾,农业优先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重要地位的现实,决定了农业用地仍是主要用地。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就必须树立长远的、全局的战略观念,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生态经济战略目标上确定各部门用地的合理配置,对不符合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要求的土地利用方向、方式和格局重新进行组合和配置。

(3)因地制宜,各得其所

因地是指以土地资源的性质、特征为依据,制宜是指确定土地适宜使用的范围。因此,因地制宜是要求对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方向,这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各得其所是指各种土地资源都己确定自己最佳的用途,各类土地利用项目都找到其最优的用地位置。

(4)地尽其用,提高效益

根据区域内土地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对土地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以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取得最佳的利用效益。

(5)宏观调控,协调控制

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进行动态监测,对土地资源利用活动进行运作调度,协调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寻找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最佳发展过程,对土地利用实施最优控制。通过建立土地市场,采用税收手段、收费制度、财政措施、责任制度等经济手段指导和调控土地资源的利用。

8. 怎样进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

【答案】进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步骤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保护的主要目标,确立保护的对象以及自然保护区选择,具体地讲,选择自然保护区的条件有:

①冲、同自然地带的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综合体。

②中国特有的或世界性的国家一类保护珍稀或濒危生物物种和生物群落的重要生存繁殖地区。

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历史遗迹,如地质剖面、冰川、熔岩、温泉、化石产地和重要的水源地等。

④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而需要加以保护的地区。

⑤在利用与保护自然方面具有传统的成功经验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不仅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或观赏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2)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

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小要根据己确定的保护对象与目标来确定。要考虑到保护区的面积效应(保护物种的数量与其面积大小成正比关系)、隔离效应(要考虑保护区与非保护区之间的距离关系)、平衡效应(要考虑维护平衡时物种的最大数量或维护物种的自下而上繁衍不致灭绝)、递减效应(要考虑对保护区物种数量递减过程的监测和延缓措施的需要)。

(3)划分自然保护区的结构

①核心区:在此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受到绝对的保护,禁止一切人类的干扰活动或有限度地进行以保护核心区质量为目的,或无替代场所的科研活动;

②缓冲区:围绕核心区,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

③实验区:保存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一致性,在此区允许进行一些科研和人类经济活动以协调当地居民、保护区及研究人员的关系。

(4)确定保护区等级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何地建立何等级别的保护区。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确定保护区建立的科学性。

(5)制定保护措施和保护制度

为了有效地对保护区实行管理,切实对保护对象实行保护,要制定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管理制度和法规,以达到预期的保护目标。

9. 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土地用途分区中?

【答案】我国土地利用分区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叠图法

叠图法是指将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图等图件叠加,基本一致

的图斑形成的封闭图斑即为有一定土地用途的图斑,若图斑面积小于最小上图面积则应进行归并。

具体做法是:根据各有关部门已有的图件资料,在对各种图件整理、核实的基础上,将它们依次叠加在一起,对原有的各种分区界线的套合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将全部重叠或基本重叠的界线可直接作为土地利用分区的界线,不重叠部分则要分析这些土地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这种用途与周围哪个区的土地用途一样或更相近,就划归到哪个区。